七十年代初期,我十一、二岁,还在小学读书。因那时,是农民缺衣少食年代。
我记得,在农村,吃包面是很少的。我的家,生产队分的小麦每年在100斤左右。
这小麦,一是在农闲时,背到15华里的面粉加工厂,按比例换取面条,并付加工费。这换面条的农户少,因要钱付加工费。
二是农户用家用石磨磨面粉,做馒头(土家语叫粑粑)、赶包面(北方叫饺子)。
包面面条一般家庭老人做生祝寿,吃夜宵才用上;再者是招待客人,那时猪肉少,做饭招待客人,要人工和物资,而且需要时间,用面条和鸡蛋招待客人方便,大方,节时!
面条两斤一包,用报纸包装好,加上一斤红糖,亲朋好友祝寿打喜时送礼,是大众化。
再就是春节新年做包面。
平时,家里人说要吃包面,因父母亲要在生产队劳动。我人矮力小,推磨做不到,就用一条扁担,一头用绳子捆在石磨上,一头握在手中,以石磨为中心连续转圈,把小麦陆续放入石磨中,磨出面粉。一升(木制容器)小麦大慨3斤,用细箩筛筛出面粉,也要磨出一升面粉。一般要5个小时。我白天把面粉准备好,洗净韭菜。父母亲生产队放工后,母亲做包面馅,韭菜、腊猪肉、腊猪油剁成后,放佐料冸搅即成。父亲调面揉面,用3尺长赶面杖赶成面皮。我负责包成包面。一个小时后,就可以吃包面了。
在八十年代以后,农村农民有钱买钢磨了,只要有电,就能磨面粉了,石磨成为历史文化了。
随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面皮包面天天可见,不足为奇了。
这段人生经历,永在记忆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5489110/ee06cedbbfcdb7f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