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统编教材古诗教学问题解答

统编教材古诗教学问题解答

作者: 予你幸福时光 | 来源:发表于2019-08-03 10:35 被阅读0次
      古诗文的教学有别于现代文,读者对教材中古诗的困惑主要来自古诗的古音今读问题、古诗原文和现代汉语用字不同的问题、古诗的版本问题等。

      小学语文教科书是贯彻国家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载体,注音应严格遵守现代汉语语音规范。因此,在小学的古诗教学中,提倡读现代汉语规范字音。

古诗的音韵原本是和谐的,由于历史上汉字语音的演变,一些原本押韵的古诗变得不再押韵,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教师不宜为求押韵而读古音或随意改读字音,因为这种改读大多是缺乏依据的。很多专家学者曾就此问题做过论述,比如,蒋绍愚、李新建认为,类似这种情况的改读“第一是不正确,第二是没有必要。说它不正确,是因为这些读法并没有真正地反映古音……既不符合现代读音, 也不符合古代读音,所以是错误的……这些地方,都应按现代汉语的读音来读。”

例如,“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出自二年级下册的古诗《敕勒歌》,其中“野”的注音为yě 而不是yǎ。“野”在中古时期属于上声鱼韵,韵母并非为a,读yǎ 属于强行押韵。在实际教学中,遇到《敕勒歌》中的这种现象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由于语音的演变造成的。

另外,古诗原文和现代汉语中的个别字词用字不同,也会造成误解。

以一年级下册课文《小池》中的“树阴照水爱晴柔”为例,有读者可能不理解,认为“树阴”应为“树荫”。实际 上,在杨万里的诗集中,各版本古籍(四部丛刊影宋写本《诚斋集》卷七,清吴之振编《宋诗钞》卷七十一,今人点校本《杨万里集笺校》卷七)中都写作“树阴”,而非“树荫”,并不存在争议。“树荫”是现代汉语的推荐词形,和 “树阴”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古代文学作品的用字,应以古籍文献的文字面貌为依据,不能以现代汉语一概而论。

还有一些古诗的用字不同,这是由于古诗版本不同的缘故。一首诗词流传至今,往往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复杂的传播过程。无论是图书在不同时代的反复刊印,还是后学对前贤诗句的多次称引,乃至作者晚年对自己早期作品的再次完善,都可能使得同一首诗词产生几种不同的文字版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编写组也特别注意比较多种文献,参考古今研究成果, 并综合考虑意境、语言等多种因素,审慎选择诗词的版本。

例如,三年级下册古诗《元日》,存在“春风送暖入屠苏”和“东风送暖入屠苏”两种版本。“春风送暖入屠苏”,见于宋人李壁的《王荆公诗注》(有元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影明嘉靖刻本及宋刻元明递修本《临川先生文集》,则作“东风送暖入屠苏”;至于其他文献中转引此诗时,两种文字版本都出现过多次。通过比较诗集的编纂、刊刻时间,并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点校本成果,编写组认为,用“春风送暖入屠苏”更为适合。

类似的情况不仅出现在诗句中,有时甚至连诗的标题都并存两说。比如,三年级下册中的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其题目历来有“晚景”和“晓景”二说,争议不断。从《苏轼诗集》的不同版本和相关文献来看,“晚景”和 “晓景”各有依据,难以轻易判定孰对孰错。近年来,学界也曾有人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考辨, 但各路说法的证据都不充分,仍难下一定论。编写组几经查阅,由于清施元之评注《施注苏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 1982 年版)、清查慎行注《苏诗补注》(凤凰出版社2013 年版)等多种知名的苏诗注本中均以“晚景”为题,所以,教材最终采用了“晚景”这一说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统编教材古诗教学问题解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tj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