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简更1262‖统编教材下古诗词教学内容之丰美例谈

简更1262‖统编教材下古诗词教学内容之丰美例谈

作者: 爱于心敏于行 | 来源:发表于2022-05-23 21:35 被阅读0次

    统编教材下古诗词教学内容之丰美例谈

    文‖张爱敏

    古诗词学习是统编教材的重要内容。统编教材中大量编入古诗词教学,诵读古诗,让学生享受古典诗歌的音韵之美。“古诗词教学,有着精深、优美、雅致的教学境界和浓郁的文学、审美氛围”,余映潮老师如是说,并身体力行,力求在教学创意、内容丰厚、思路策划、活动设计、背景铺垫、朗读吟诵、品读欣赏、课堂对话等方面凸显美感。

    下面,以《行路难(其一)》为例,探讨一下余映潮老师如何实现统编教材下古诗词教学内容之丰美的。

    首先,从学生角度研读导入语。

    一听:“我们今天学习李白的《行路难》”。明确学习内容——《行路难》,作者李白。

    师:我们今天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一读:“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背景材料——”。知晓写作背景——赐金放还,了解作者心情:苦闷,失意,对未来充满憧憬。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

    二读:“再读背景材料——”。明确“乐府古题”,知晓《行路难》三首主题——怀才不遇,明确“怀才不遇”之意,并批注。

    师:皇帝把李白召到宫里去,只让他写写诗,过了一段时间,给了他一点钱,让他离开长安。李白于是写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再读背景材料——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是能够配乐的诗歌,“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师:请同学们把“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批在课题旁边。“怀才不遇”的意思是,有才能但是无法施展。

    一圈:“吟读之前,拿起笔划出这样几个地方”。圈划关键词,知晓其意义,为理解诗意做铺垫。

    师:吟读之前,拿起笔划出这样几个地方。勾画两个字。“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画两个字。“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济”,渡过。“箸”,筷子。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再画两个词。“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浪”,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因为一个“云”字,“云帆”这个词显得特别高雅。

    我的点评:余老师开门见山,导入简洁明晰,凝练概括,直奔语文学习之境。从学习内容、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再到怀才不遇之主题,以读贯穿,尽显阅读教学之本真,教材“读厚教薄”之功力,教学内容丰厚之素美。

    其次,从教师角度研读精讲美。

    精讲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更是教师思考性、艺术性、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在语文课堂中,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地点拨,于关键处,于生僻点,于疑难间,学生宛若清流急湍中的一叶小舟,在教师充满智慧语言的引领中奋力前行,积极思维,畅所欲言。

    如《行路难(其一)》,在导入中引入背景资料,简洁凝练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心境;在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前,先请学生圈划“羞”“直”“箸”等关键词,为学生流畅齐读做铺垫;在学生齐读诗歌有误时,及时对朗读节奏和情感抑扬进行充分点拨;在对美句分析时的精炼含蓄的表达:乘风破浪,沧海扬帆;意境开阔,壮思飞扬;千古雄句,激荡人心;特别是由美句到警句,由难句到用典的微型讲座的巧妙勾连,更是助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同时,也丰富了课堂知识积累,拓展了课堂教学容量,体现了教师丰厚的积淀与高超的教学艺术。

    生:我觉得“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很美。这里运用了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和信念,这种信念我觉得很美。

    师:用典故来说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既是一种手法,也给人以美感。很好。

    生:我觉得美句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它说出了作者当时怀才不遇的心情和内心的凄苦。

    师:反复、反问,表达了一种悲怆的情感,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形成强烈的反差,好像给我们一种在一片迷茫中突然眼前一亮的感觉。真美!

    生:我觉得是第五、六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里不仅表现出一种自然美,而且我认为,黄河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渡过的,而太行山此刻也已经雪落满山,这里表现他想实现抱负的时候,大自然也仿佛在和他作对,这就表现了他在官场上的不得志和内心的忧郁。

    师:这里看起来是实写,好像是写自然状况,实际是虚写,是用比喻来表现作者无路可走时的迷惘心情,这里写的是心情、感觉,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密切地照应着。

    第三,从微型讲座研读积累美。

    余老师特别强调课中积累,他认为从“语文”的角度来看,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知识就会贫乏,学生的语言泉流就会干涸。充足的语言积累,有利于每个学生的一生。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地有所积累,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以进行既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活动。要让学生真正地有所积累,需要老师分板块、设话题、作示范、给抓手。

    如《行路难(其一)》中的微型讲座小切口、针对性、范围广,便于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某个具体的“点”进行深度化学习。其目标明确,高屋建瓴,便于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从而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进行序列化的训练。

    1.警句——让诗文生辉

    警句,就是语言精练、寓意深刻的语句。

    作品中的警句,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警句常常超越作品、超越时代而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行路难》因警句而格外让人喜爱,是一首情韵飞扬的诗歌。

    2.用典——以传情达意。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义。

    用典的效果:精练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

    《行路难》:一首因用典而情意深长的诗。

    3.联读——助拓展积累

    两首诗《己亥杂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联读无疑又是一个亮点。两首诗的联读,由此及彼,加深了学生对警句与典故的理解,扩大了学习视野,丰富了知识积累。这一细节自然妥帖,别具一格。

    同时,余映潮老师主张:在语文课堂上要大张旗鼓地说文学术语。即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切地运用文学语言,特别是在课堂对话、讲析中恰切地运用文学术语。如在执教《行路难》一课时,在“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这一环节中,余老师就在师生对话中相机渗透知识相关的语文知识。

    生:我觉得“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很美。这里运用了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和信念,这种信念我觉得很美。

    师:用典故来说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既是一种手法,也给人以美感。很好。

    生:我觉得美句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它说出了作者当时怀才不遇的心情和内心的凄苦。

    师:反复、反问,表达了一种悲怆的情感,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形成强烈的反差,好像给我们一种在一片迷茫中突然眼前一亮的感觉。真美!

    生:我觉得是第五、六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里不仅表现出一种自然美,而且我认为,黄河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渡过的,而太行山此刻也已经雪落满山,这里表现他想实现抱负的时候,大自然也仿佛在和他作对,这就表现了他在官场上的不得志和内心的忧郁。

    师:这里看起来是实写,好像是写自然状况,实际是虚写,是用比喻来表现作者无路可走时的迷惘心情,这里写的是心情、感觉,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密切地照应着。

    这里,余老师在与学生对话中,相机将多角度赏析诗歌的知识渗透给学生,反复反问的修辞、运用典故的作用和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自然地引出,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向更高的思维层次。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更1262‖统编教材下古诗词教学内容之丰美例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ar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