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3433141/204b9b551b85fc41.jpg)
《徐志摩散文》这本书在书柜静静躺了好多年,已想不出是谁带回来的,是什么时间到我手的。1992年刘天华编选的,赵遐秋写得序。从中对艺术和语言的美有了新的感悟,他们都是有个性的,也是具有时代特色的。
一徐志摩散文的“跑野马”特色——专注全面独特的表达
序中说,徐志摩的散文就像是“跑野马”。的确,读后也有同感,他的马跑的再远,好像也能拉回来。
朗读他的散文,我似乎感到,他能完整、准确描写自己所有感官的状态和情绪反应;就像一只遇到危险的公鸡,瞬间头扬起、毛炸起、肉绷紧的状态,以及内心的动荡过程全部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是他对这个世界的解读,所有的文字都是他的情绪反应,也是他眼中的“美”,他的每一篇都有对世界、社会、人类的一种共同解读,从这个角度来说,独特的解读就是艺术。
就如“二诸葛媳妇”的脸上有一个痣,每一张的照片(作品)都会有这个痣,但却由于作者的高超技艺,反而带来一点点“灵气”,这就是“艺术”,这是没道理的。这种美,这种艺术,从神不散的角度要抓住“这个神”其实是无意义的,也往往是无结果的。
我们要抓住的“神”,应该是作者如何准确表达自己全部真实的美的艺术的情绪的“这个神”。这个神抓住了,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文本呈现的“神”了。
二民国的语言特色——读书时要关注到时代背景乃至特色用语
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推广,民国开始大量使用白话文进行创作,徐志摩的文章中就有许多摸索过程中使用的词语,如:《眉轩琐语》4月20日的一段话:难道一个诗人就配颠倒在苦恼中,一天逸豫了就不成吗?其中的“逸豫”,猜可能是“抑郁”。还有好多文章中出现的“慰安”,根据上下文分析,就是现在使用的“安慰”一词,进而联想到老早的一个困惑,日本人称“军队的妓女”叫做“慰安妇”,可能本来就是语言的时代特色。
词语的规范、成熟、固定,是文字工作者渐渐摸索总结来的,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文字的演变,语言的使用是文字工作者、劳动人民不断运用发展来的。想到一篇文中写到,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叶圣陶,对遣词造句的认真用心,规范推广的不遗余力;我们可以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表达、写作,欣赏美妙的文学作品,品味人生的百态是多么幸福呀!
三一点启迪——有些书是需要一口气读完的
这类书是需要一口气读完的,一方面作者的经历、思想感情的变化前后是有联系的;另一方面短时间的阅读不至于在读凉后,只留下片段的、碎片化的信息而难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理解;再一方面来说,一口气读完再读下一本,不会造成同时读几本都读不完的“悲剧”。更重要的是,一口气读完会在无意中建造一本书的一栋架构,过后也有利于添加“血肉”,避免一段时间后“什么”都没有留下的情况。
徐志摩的感情是丰富的、深邃的、理想的,有时是脆弱的,甚至自己也说是“抑郁的”;他的文字呈现的是艺术的、美妙的、唯美的,有时是无拘的,甚至也可以说是“跑马的”。但他带给我们的世界是独特的,值得玩味的,这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