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孩子被老师贴上了“不合作”的标签,老师向家长投诉,要求家长管教好孩子,家长多数是感受到压力要去修理孩子。
当儿子的老师告诉J,除非把儿子带去进行药物和行为治疗,否则她的儿子将会废掉,那时J感到那么崩溃,她责怪自己是个无能有罪的母亲。
当她带着12岁的儿子来接受咨询帮助时,我却看到了一副不经相同的景象。作为一个活力好动的男孩,他承认自己实在无法坐得住那么久,但他坚定为自己辩护:“我已经拿到足够好,爸爸妈妈也满意的分数。我加入了两个运动队。只是要我坐得那么久,我就感到很无聊,难道这也是罪过吗?”
老师长期训斥他过分活泼好动使他无法忍受,“这不公平,我比大部分同学都学得好,但就因为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陷入麻烦的总是我”。对老师蛮横加诸他身上的标签十分反感,却无力反驳,他更渴望大人尊重他原本的样子。
可妈妈J经过咨询能够从内心的脆弱中解脱出来,妈妈不再为了追求外在统一标准标定孩子。逐渐能教导儿不要用周围文化强加的标签来定义束缚自己,儿子很快做出反应,表现出自信。他的好动不再是一种羞耻,而是值得庆祝的恩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