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做了整天的讲座,中间一个环节,我运用了团体咨询的一个方法,让成员匿名分享人生中的一个创伤时刻。
这个分享倒不是精神分析式的,好像咨询不跟原生家庭扯上关系,咨询就做不下去,来谈者就得不到帮助。
分享的目的,在于让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学习倾听与表达,在互相的语言交流中,看见自己的盲点,以及表达或倾听的模式,以及可能对我们因为表达或倾听不周而造成的某种困扰。
比如有的人非常善于表达,在众人眼中是个社交能力很强的人,跟谁都能攀谈几句。
但实际上这个人其实根本不善社交,因为这个人总是留不住朋友,因为他不善于倾听,刚开始一些人被他的能言善道吸引,但随即又会因为这个人老是自说自话,根本没有了解别人的意愿而离开。
有些人则表现的像是善于倾听,实际上并非如此,他只是不习惯表达,甚至是不喜欢在外人面前表达,或者喜欢自己给人安静、乖巧的样子。
等你说完,一转身,他就把刚刚听到的事情说出去,还加油添醋。
真正的倾听,是一种同理心的表现,愿意试着去理解一个人的想法,体察另一个人的感受,目的是和对方的思想与情感同步,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
在今天的分享中,有人匿名分享了一段话,表达了对咨询师的愤怒。
他认为咨询师中断咨询,命令他要听话,并且放弃他,让来谈者受到更深的伤害。他希望这位咨询师再也不要执业,并且希望自己不要变成那样的人。
严厉的指控,让我想起近几年咨询师行业的培训兴起,尤其是在官方证照取消后,许多机构都开出了自己的课程,学费都以万计。
然而,咨询师行业的兴盛,背后却隐含着某种危机。
这个危机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的台湾,当时台湾教育改革,社会开放,许多人不再盲目工作,开始有了自觉,想要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
当时兴起一股开咖啡店的潮流,不少上班族向往「自己当老板」、「跟客人交朋友」、「文艺」等几个因素,辞职去开咖啡店。一时台湾咖啡店林立,是世界咖啡店最密集的地方。
但不到半年,将近一半的咖啡店都关门大吉。
开咖啡店跟经营企业的基本概念没两样。财务、法务、人事等事务缺一不可,加上一下子有那么多咖啡店,消费客群就没有提升,高成本的咖啡店,没有充分的银弹和长期经营的想法,很快就会把上班族辛苦存的钱亏光。
所以半年后,咖啡店少了,该上班的人又回去上班。
背后原因,除了现代社会的工作压力,让某些人选择逃避。
还有一个原因,就在于许多人分不清「兴趣」和「嗜好」的差异。
兴趣在中文词汇有时是个贬抑词,比如某些家长会跟孩子说「兴趣不能当饭吃」。意思好像说,兴趣是一种不理性的选择,是一种跟随欲望,为了快乐而存在的活动。
但在西方语境中,嗜好更显得模棱两可。
在生涯规划的理论里,兴趣比嗜好更正面。
嗜好指的是那些「做了会快乐,能缓解压力的事」。
比如下班后打游戏,让人忘记工作的辛苦,长官的唠叨,重拾生活的好心情。
但如果要这样一个上班族,开始每天八小时打游戏,打一个小时,他可能受不了。然后他会发现,打游戏之所以快乐,那是因为打游戏相对工作而言,而不是打游戏本身而言。
相反地,兴趣是「做了会快乐,做好更快乐的事」。
比如对于电竞选手,他在打游戏中得到快乐,而面对挫折和挑战,他会努力去提升能力,即使过程很辛苦,但做好的乐趣足以让他持续努力,那么这件事就成为他的兴趣,甚至可以发展为一生的志业。
所以兴趣不能当饭吃,但如果今天孩子要致力发展兴趣,往往家长也无法阻止他。
回过头来说,有些人想要从事咨询,跟当年台湾上班族一窝蜂开咖啡店的情况很像,其实目的不是喜欢咨询,以咨询为志业,而是向往「自己当老板」、「聊天就能赚钱」、「受人尊敬」等因素。
但这些因素,很容易因为现实而幻灭。
河合隼熊在《心理咨商师》中谈到,要成为一位成熟的咨询师,基本要25年的锻炼。
以日本咨询是以硕士毕业为起点,大约是25岁,所以加上25年,等于是咨询师从结束学生时代,开始进入社会工作,成立自己的家庭,看着自己的孩子成人,迈入老年的历程。
然后一位咨询师才完成基本的打磨,从「职人」之师,步入「达人」之师。
但过去考照的方式,有些人三个月就拿到执照,对未来25年的付出并没有长期耕耘的准备,只是当个副业赚外快来经营。
除此之外,《心理咨商师》一书的作者最相叶月为了写好这本书,回到大学读完咨询,完成学业,才把书写出来。
并且职业过程中在督导和个人体验方面,咨询师自己也需要两方面的不断精进。
督导给予工作上的指导,避免盲目。个人体验帮助咨询师处理自己的某些心理困境,让他能够更好的为自己的人生,也为来谈者服务。
比如名闻遐迩的咨询师欧文.亚隆,就面对罗洛梅做过上万小时的咨询。
此外,咨询工作压力很大,工作繁重,并不像某些人想象的轻松,什么聊聊天就能赚钱更是对咨询工作的一种侮辱。
如果你成为咨询师,你可能要面对:
1. 来谈者倾诉大量不合理信念。
平常你遇到一个人不讲理,你可以不理他,可以请警察叔叔。但面对来谈者,你得认真倾听,抽丝剥茧,帮助来谈者重建合理信念。
2. 来谈者给予强烈的负面情绪。
你就像一个蓄水池,大量一个人内心的不快乐、悲伤都会流向你。你要承载他们,一方面帮他们疏导,一方面还要协助净化与澄清。
3. 来谈者表现愤怒,展现暴力。
有些来谈者可能会让你有人身不安全的感受,或者有些会分享他们曾经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你平常生活不能忍的人,可能就是向你求助的人。
4. 不管你想不想,来谈者可能突然对你求助。
来谈者严重的还表达了轻声的念头,你得进行危机干预,无论你本来的计划是什么,都可能被打乱。
5. 来谈者可能给予你各种负面评价。
即使在咨询中,确实有一段时间,来谈者可能对咨询师产生了不好的感受,但这个感受也许是咨询的历程,是一种来谈者把自己的病灶展现出来,好让咨询师能观察,进行后续处置的必经阶段。
但网络时代,来谈者在这个阶段如果到处给负评,网络暴力可能会给咨询师带来莫大的伤害。
6. 无论你受到来谈者多大的吸引。
或者在咨询中意外得知一个内线交易的消息。你得坚守职业道德,拒绝双重关系和不当得利。
这可能是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可是你站在那个位置,就是不能越界。
7. 尽管你做了能做的一切,咨询还是失败了。
8. 其他……
以上这些,你能面对吗?
咨询师要面对的来谈者,带着各种问题与愿望,以及他们的情感和创伤。想象一下,你可能一天要听五个人告诉你,他们失去了至亲、伴侣出轨、孩子生病、自己失业、被人强暴、想自杀……等情况,每一个都要你聚精会神了解,用心去感受和呼应。
然后这个生活,可能要持续25年,如果没有督导、个人体验、持续进修和一个人的热情和家人的支持,该怎么走下去?
说这些不是要吓人,只是希望我们都能为我们的生涯做好准备,这个准备需要我们充分做功课。
并且人往往都有自我暗示的心理,比如当你很想做一个案子,即使其他人都看见这个案子的不可行之处,你可能却无意识的忽略那些负面因素,好避免弱化自己的信念。
又好像有些人其实已经知道自己的伴侣并不适合结婚,却因为舍不得放手等情感因素,忽略那些自己早已知道,却不去处理这部份,结果结婚后,冷静下来才后悔莫及。
这个道理,我想不管是心理咨询、开咖啡店或其他行业都通用。
热情很美好,而热情结合兴趣,可能在我们的持续努力下,开疆扩土,成就一番伟业。
但热情若只是和嗜好搅和在一起,那么热情只是助长我们的逃避,以及漂泊,而不是让我们奔向自我成就的应许之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