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了电影《抓娃娃》,沈腾和马丽饰演的马成钢夫妇为抓好孩子的教育是煞费苦心、认真装穷,演绎了一出让人哈哈大笑的喜剧。观影的过程中,不知怎的,我头脑中就冒出了古文《触龙说赵太后 》中的名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大概是现在的父母把对子女的爱全倾注在教育上,在教育上的“为之计”那是太“深远”了。
北京是尤其“深远”的。据我观察,小区里的孩子没有不上课外班的;我和爱人当然也不能“免俗”,给孩子报了篮球、书法、二胡、英语、思维,大多是线下的,也有线上的;孩子很忙很累,我们也陪着很忙很累。至于教育的效果如何,我感觉很堪忧:孩子今年9月份就要上三年纪了,仍然‘b、d’不分、‘p、q’不分,基础知识掌握得并不扎实;学习习惯就更糟糕了,一到让学习看书的时候就拖拖沓沓,要不就是要上厕所,学习超不过20分钟就嚷嚷着要休息。
我小时候的教育全然不是这样的,基本没听过课外班的存在,就是校内的学习。放学后作业全靠自己写,之后一天的学习就结束了。我每天需要给家里的耕牛割草,很羡慕晚饭后可以痛快玩耍的小伙伴。不过校内的学习时间要长得多,每周要上6天课,每天从7:30到17:30,到了三年级后,还要上晚自习。老师们普遍没有很高的学历,民办教师挺常见的,还经常更换,但都对课内的知识抓得很紧,抄写背诵是常规操作。上学的花费很少,我小学五年的总花费应该没有前两年孩子上幼儿园时一个月3000块的托费多。每天早上10点回家吃早饭,午饭是14点,农忙时节还会放(收)麦假。现在一想,那时的教学安排很注意配合农业生产,和父母的农活保持统一节奏,也让父母负担得起。
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总疑心孩子现在的教育有点本末倒置了,校内教学和练习不足,生字、计算、拼读等基础的东西孩子掌握得不牢靠,也没养成长时间学习的习惯,不过强在课外多了解了一些其他杂七杂八的知识,总感觉有些流于表面。只是身处时代的洪流之中,我们也无能为力,只能顺着时代往前走。日常辅导孩子作业的过程中,因为一些重复出现的基础性的错误,我时常感到抓狂,与爱人沟通,却不免被挖苦:“别再说你的老经验了,那是什么时候的情况了。”确实,教育是一个恒久而宏大的命题,想从一点点个人的经历中找出规律,那是不可能的,何况就是自己的这一点经历,未免也带有幸存者的偏见——那时我绝大多数小伙伴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大概是自己对孩子“爱之深、望之切”,难免“关心则乱”,不知道怎么做才好。
村子里的老人们谈论起一个孩子“学习好”,经常会感叹“是世下(shiha)的”,意思是天生的。我现在越来越接受这种说法了,感觉很多东西确实就是先天的占主导,自然而然就成了那样。所以计划对孩子保持耐心,在忐忑中静等花开吧。我想,将来他总能自食其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