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又想起

作者: 小辩儿 | 来源:发表于2022-09-05 14:58 被阅读0次

    齐帆齐微课

    (这是在今年读书日的时候我写的一篇文章,回乡走过初中时候读书的学校,想起自己的青葱时代,尤其是想起自己的启蒙老师,禁不住泪湿眼眶,他已经走了好几个年头了 。

    亲爱的朋友们,忘记今天是什么日子了没?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

    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日”。

    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

    今天的读书日你在哪里,在火车上,飞机上,在家里,在外地,在工作,在休息,在天南,在海北……不管你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读书了吗?

    如今,“读书”两字来来回回在耳朵底下绕来绕去不是一次两次,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尤其家里有上学的孩子,更是一天几遍的要听到读书读书,家长也催,老师也催。

    读书,读好书,好好读书!

    读书!

    光看这几个字在我就是莫大的鼓舞,家里敞亮的地方有书,角落里有书,桌上有书,柜子里有书,书架上更是书该呆的地方,它们总是那么沉默而又矜持地立在那里。

    每每站到书架前,不由得心里就生起敬畏,也获得一种安慰。

    看着一本本的书安静地竖立着,或古雅,或现代,或老旧,或新潮,或浅淡,或厚重,心里总是有说不出的感动的。

    它们总是那么不争不抢地等待,不离弃地陪伴。等着哪一天我的手上去,轻轻的翻动书页,专注地随着文字走进它的世界,共欢乐,同悲伤:绝望时获得希望,失意时走出困扰,流泪时擦去泪痕,欢快时一起歌舞。

    一年三百六十五个日夜,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轮回,我的书,在那里,不离不弃地与我相伴。

    没有高宏大愿,不慕荣华富贵,每天白菜豆腐,一锅米粥,一碟青菜,胃就饱足,钱财不求多多益善,吃穿用度,够就算合适。

    不管怎样的情绪纠葛,不管怎样的为难处境,纸质的书我都会一个月买一本,然后慢慢来读,每天时间足够就多读,杂事多就少读,历史哲学人文地理,科学艺术,小说诗歌都涉猎,佛家的经典,有着朋友推荐,也做一些念诵。

    借着今天世界读书日这个好日子,看到很人也在写关于读书的文章,感悟多的多写了,感悟少的少提了。

    我也想写些什么来记下我读书的一些经历和感悟,一来给这个特别又普通的日记留下一些痕迹,二来纪念带领我走进读书世界的两位已经离世的恩师,一位是我初中时候的班主任,一位是我高中时候的班主任。

    我常疑惑现在的孩子们,对学习、生活、读书内心缺乏动力,总是被动地在老师罗列的一长串的书目中去选读,能好好读完几本的,又实在是不多,他们缺乏热情,也很少感动。

    也许是现在的物质生活太丰富了,也许是别的诱惑太多了。

    我的初中时代,物质生活简单,精神生活却富足,课外生活也很丰富。

    我们没有多少书可读,一个月一本的《少年文艺》,那是最好的读物,这还不是每个人一本,而是一个班传看一本,这仅有的一本是班里爱好文艺且家里有闲钱能买得起的一个同学买的。

    我们一个看完一个看,到最后就成了一本鼓鼓囊囊,破皮缺页的破书,那位同学也不介意,下个月新一期的《少年文艺》又这样传看下去。

    每每想起这种读书的日子我的心里全是美好的回忆,动人极了。

    我们的班主任爱好文学,家里藏书是县里藏书最多的,他的字儿写得特别漂亮,板书也一样,神采飞扬,个性自由。

    我们班同学无一例外地都受了老师这种个性的影响,课余时间老师让我们写诗,猜迷,课上老师总是在讲课当中穿插很多的历史故事,文人逸事,我们似乎都有了诗人的气质,历史的厚重感也让我们不再那么轻浮浅薄。

    老师一直在研究杜甫诗歌,他的世界是从夜晚开始的,因为白天工作,晚上就开始看他的书,写他的专题。

    他这种不规律的生活影响了自己的身体也影响了自己的工作,他成了学校的另类老师,我们班成了另类的班,我们都跟着他成了另类的学生。在送我们毕业之后他再没有带班,而是教了历史。别人怎么看我们的班主任不重要,怎么看我们不重要,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都爱我们的班主任,他也很维护我们。

    在他的引领下我们爱上了诗歌文学,开始读红楼,讲三国,看完西厢做更美的梦。那时我们开始接触外国文学,认识了卢梭,知道了罗曼罗兰,一本《忏悔录》,让我们窥见了细致的心理描写是什么样子,一套《约翰克里斯多夫》让我们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克里斯多夫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他,青春该有的样子就是我们和克里斯多夫的样子。纪伯伦的散文诗充满哲理,让我们的心充满了遐想,泪珠和欢笑一样的精彩一样美好。

    《基督山伯爵》的快意恩仇,吊足了我们的胃口;于连的悲剧让我们同情又悲痛,我们不希望他死掉,他那么有才华,不能死,实际上于连一直活在我们心中;安娜卡列尼娜憋屈的日子,压抑的感情,最后义无反顾的为爱情做出的卧轨自杀的骇人一幕,至今大概撕扯着我们的灵魂……

    时间流逝的如此之快,生活变化是如此之大,我们走出贫乏的物质时代,如今享受着充足的社会产品,衣服华丽了,吃喝多样了,交通方 便了,读书的渠道多的应付都应付不过来,但是心里的幸福感却减退了,不再能敏锐地感动,不再会热情地抒发,捉襟见肘的动力总是那么别别扭扭,不能畅快。

    我一直想读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小说构思于1926年,四部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后历时14年。

    当时我问班主任老师借过,我还清楚的记得全套四本书的封面颜色,淡黄中有隐隐的绿在里头,简单大气的装帧设计看着十分舒服。借了很长时间,最后也没有读完,老师下了命令说不还回来就不再借书给我,我只好假装读完,还给了老师。

    今天我特别想念我的班主任老师,他带着金边眼镜,高高瘦瘦,卷曲的黑发亮光闪闪,眼神犀利又沉痛的样子一下子就闪在我的眼前,我的眼泪不自觉地就流了出来,老师给我的启蒙教育太真实可靠了,它几乎是影响着我整个的人生。

    我高中的班主任是一个年轻的刚毕业的师大学生,他热情,朴实,能说会道,大学毕业就带我们班主任,当时我们高一。很快他和学生们一点儿不违和地就混在了一处,我们几乎又都成了他的朋友,课上课下都是轻松愉快的沟通和说笑。

    我的作文被他经常拿来课上读,他很到位的点评,很夸大的赞美,几乎把我放在卢梭的高度,因为我的行文特点有着卢梭《忏悔录》的风格。那时我自己也觉得和卢梭的心意十分相通,写一些细腻的情感写得特别到位。

    初中班主任借给我《忏悔录》,我认真地读完了,当时那种震撼和共鸣,尝试写东西的热情至今记忆犹新。高中班主任敏锐地感到我受卢梭行文的影响,鼓励我好好写下去。我的文学启蒙教育就这样顺利地从初中串到了高中,两位恩师就像两只手,接力拉着我向前去。

    他们给我的精神食粮让我直到现在也没有被饿着,有境遇艰难举步维艰的时候,有刚进工作单位战战噤噤,四顾茫然的时候,有面对家庭债务几乎吃不开饭的时候,有远离故乡撑不下去回不去的无奈时候…….

    是他们让我爱上书,爱上读书,爱上文学,爱上诗歌。

    我挺过来了,没有被困死,饿死,将来还要带着他们给我的食粮继续前行,虽然不能预知未来的风险,但我是淡定的,不害怕的,因为心里有所依傍,精神有所寄托。

    《静静的顿河》放在了案头,今天开始阅读,我对我的老师要有个交代,那年没有读完的书我要把它读完。

    朋友们,你读书的时候想到了什么,我是痛的时候,书给我止了痛,再痛时就不知痛了。

    读书就是回家,回家的感觉永远是温暖的,回家休养好了,精神头就足了,外面的风雨就无所谓了。

    朋友,今天你回家了没有?

    齐帆齐商学院13期新媒体写作特训营,(7)篇,(3053)字,累计(12766)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能忘又想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zv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