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
咫尺天涯——警惕朋友圈的无效社交

咫尺天涯——警惕朋友圈的无效社交

作者: 冷山young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18:52 被阅读0次
    咫尺天涯——警惕朋友圈的无效社交

            你每天用多久时间刷朋友圈?

            你喜欢在朋友圈发什么内容?

            每一种社交行为都有其背后的心理动机。微信朋友圈自2012年上线以来,已经成为人们交流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社交平台,那么,每一个朋友圈内容被推送出来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动机呢?

            写这篇小文的时候,杨哥也把自己的朋友圈刷了几遍,发现朋友圈的内容主要有这么几类:

            1.分享与记录。晒旅游、晒美食、晒娃等等,都是这一类,与到旅游景点就拍照“到此一游”的心态差不多,当然,内容下面的“赞”和评论也会让作者阵阵得意,拥有满足感。

            2.炫耀。比如香车美女,各种高档消费场所和奢侈品等等。发这类朋友圈的以年轻人居多,多是爱慕虚荣的女子或者居心叵测的男人,充斥着两性与挑逗的意味,同时,满足自己在出租房吃泡面时所没有的自豪感和虚荣心。不过,常发这类朋友圈也容易引起误解,比如一个经常发夜总会、KTV玩乐场景的女孩子,不禁让人怀疑她的职业是哪样?

            3.公告心情。把“我很烦”“缺爱”等等心情,用华丽辞藻包装后,配上一张应景的美图发出来。发这类朋友圈的,多是心理脆弱或者内心孤独的女子,试想,林黛玉如果用上了智能手机,也会第一时间把葬花的场景和心情发到朋友圈里吧!

            4.表明立场。伟人诞辰、纪念日、重大社会问题,一定要发个朋友圈纪念一下,或者转发个文章支持一下。这种表明立场的内容,多是中年油腻男,并以公务员居多,既表明了立场,又刷了存在感,而且确保了政治正确。

            5.自我激励。跑步打卡、健身打卡、学习打卡等等,都属于此类。发圈者除了一点点炫耀心理之外,更多的是为了自我激励。记得西奥迪尼《影响力》中的承诺和一致原则吗?发朋友圈,就意味着对所有好友和自己进行了承诺,要把“跑步”或者“健身”这件事坚持下去,这种有效心理暗示,会让发圈者真正坚持下去,并形成正反馈。

            6.微商广告。这个就不解释了。

            还有一些人会在朋友圈发一些特立独行得内容,属于非主流行为,就不列入统计了。

            那么,发以上这些朋友圈的人们,他们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微信朋友圈这种社交平台的发展变化:现在的朋友圈已经不是“朋友”圈了!

            最初的朋友圈,主要是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等等,随着微信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朋友圈里的“好友”越来越多、成分越来越复杂,大家的微信好友动辄几百上千人,试问,有几个是你现实世界中的朋友呢?尤其是,微商广告渗透进朋友圈后,更是彻底改变了朋友圈的社交生态,现在,说朋友圈是个微媒体平台更合适,再也不是那个围炉想坐、把酒言欢的“朋友圈”了。

            在这种社交生态下,有两种社交心理在朋友圈里是最常见的:

            一是面具效应。面具效应是指人们由于心理上有一种掩饰真情实意和真实思想的倾向,有意伪装出来的某种感情、态度和观点。简单的说,就是大多数人,在陌生人居多的朋友圈里,倾向于展示一个完美的假自我,而非不完美的真自我。没几个人会把生活中的窘迫、苟且和尴尬放到朋友圈里展示,而只是放出光鲜亮丽的一面,就像是给自己的生活加了美颜,在别人的点赞和评论中,陶醉于那个虚拟的自我。

            二是自我存在度低。这类人群往往是孤独或者内向的,现实生活中能够信任的朋友不多,或者不善于表达沟通,或者会显示出低情商和幼稚的一面,只能通过网络获取一些存在感和感情上的慰籍。当你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无助,也许朋友圈那些无关痛痒的留言或许能让你暂时得到慰籍,但是,关上朋友圈的刹那,你会重归无助与落寞。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圆满的,有各种各样的坑,把网络当做填坑的工具,就会越来越走向迷失和封闭。真正生活满意度高的人,无需在朋友圈展示那些无足轻重的东西,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强大内心已经给予了他们充足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满足!

            看到一句话:从不发朋友圈的人,一定是很牛逼的人!

            让我们共同成长!!

                      冷山young      2019.1.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咫尺天涯——警惕朋友圈的无效社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bb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