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前研一《思考的技术》,就像一名家庭主妇到超市为一周的餐桌采购食材一样,货架品类陈列繁多,扔到购物车里的,必不是家里已经有了的,但也要跟家里已有的能够相搭配,两部分一起组合成中意的菜单——我们所关注的,一定是心里已有的。
事实上作为家庭主妇,我的确会在周末拿出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规划好一周的菜谱,然后集中采购。这样所花的时间和费的脑筋要比每天为“吃什么”这个问题而冥思苦想划算得多。读完《思考的技术》之后,大前研一告诉我们这样将时间和精力结构化之后所省下来的心力脑力,可以用一些非常有效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创新能力。
比如,“试着想象5分钟后云彩的形状”,仔细地观察天空中的云彩,练习在某个瞬间,想象云彩数分钟之后将会变成的形状是什么样子。这种训练没有正确答案,但是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头脑中产生出新的思维逻辑,这就是英语中的“sense”,即“第六感”。大前研一认为,使用平常没有用到的感官,获取和平常不同的感觉,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中产生与平时不一样的构想。
——当然,此方法的核心不在云彩,而在于对感官刻意练习后所产生的丰富体验的运用和发挥。
作为一名HR,我们在面试候选人时最热衷使用的方法是行为面试,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系统的去搜集、了解候选人以往的行为、业绩,以此来预测和判断其未来的行为业绩表现,并做出能力评估和录用决策的方式。在此面试方法中,既往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处于当下社会的多元化环境当中,既往经验越来越被日新月异的激变所稀释,企业与个人经常面临必须要解决的难题,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逻辑思考力。所以与经验和事件本身相比,产生这些实践经验背后的底层逻辑和思考路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内核。
大前研一先生以自己各个时期的工作经历为例,给出了很多结果导向解决问题的忠告——
区分假设和结论;认清现象和原因;累积事实才能导出结论;不能作为解决方案的就不是结论;每天给自己一个题目,然后思考如何解决它;思考,就是对自己提出疑问;抱持疑问就是解决问题的源头;寻找证据,再次检验逻辑结构……
哪怕并不研读论据,只需将这些论点罗列,也能够感受到这一字一句背后的夯实有力。然而让我感受最深的,却是大前先生在实践中的扎实执行。
在麦肯锡公司工作期间,大前研一始终以“实地访谈”作为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前提。通过实地访谈,可以拂去表面现象,了解和获取到问题的症结;可以对假设予以验证,导出正确结论;可以出具最可行的方案,有效解决最根本的问题。还有一条尤为重要,通过实地访谈得来的结论,具备极强的说服力。
大前先生说,建言不具备说服力的原因,大都是因为解决问题的程序不够完备,提出建言的一方还没有百分百认定自己所提的建议是绝对正确的。真正的建议能力,也就是能够让别人采信的能力,是要靠信息搜集及反复的分析、假设、验证磨练出来的。通过一个完备的程序,提出建言的人才能充满自信地提出在逻辑上绝对站得住脚的正确结论。
也正是这一条以事实积累为依据导出结论的“绝杀技”,使得大前研一在32岁,也就是在麦肯锡工作第三年的时候,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企业参谋》。此书以咨询案例备忘事项为材料来源,一经出版便很快在全世界畅销。
作为资深咨询顾问,大前研一非常推崇麦肯锡“考的是思维方式而非知识”的招聘策略,开发了许多面试题目。接下来这个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要求面试者马上给予回答:公司突然派你从明天开始到坦桑尼亚出差半年,能够携带的行李只有一个背包,你会在背包里面装入什么东西?
由此管中窥豹,解答此题的真谛在于思维路径及导出结论的方式,而非知识。
最后,不能不说说大前研一这个人。
很多牛人的职业生涯具有不可复制性,是因为他们到达的高度远非作为凡人的你我可以模仿。正如大前研一,在即将告别就职多年的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时候,麦肯锡的离别公告将大前研一称为“一名伟大的咨询员,一名使人中魔的演讲者,一名多产到无法思议的作家,一名音乐家和一名摩托车手”——典型的斜杠青年啊。
大前研一,早稻田大学理工系毕业后,获得东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任麦肯锡咨询公司日本分社社长、公司董事、国际著名企业顾问。1994年7月离开麦肯锡,现任创业者商学院校长和一新塾校长,1996年起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教授,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选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日本战略之父”。
关于大前研一先生的职业发展,我会在今后职业生涯相关主题的文章中稍作解析,希望你我都有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