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海,我之前总以为它的历史太短,经济实力雄厚而文化底蕴不足。
看了沈嘉禄的城市随笔《上海人》之后,我很为自己的“无知无畏”汗颜。上海,其实很有料。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10349/c7f94089fb0abc47.jpg)
作者兼有小说家和记者的两副笔墨,既能准确勾画出上海日常生活的丰富幽微,又能敏锐捕捉到上海文化在城市发展中或隐或显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写上海人,自然要先介绍上海的发展历史。上海成为一座稍稍像样的县城虽然已有七百年的历史,但是真正奠定其发展基础的则是1843年“红毛番”走进了敦春堂。全书选择的这个切入点一下子吸引到我了。
英美法先后在上海设立租界,上海开埠让列强们大发其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过程中,彼此模仿与借鉴,正是因为租界将西方的市场观念、资本运作、市政管理、城市建设等文明成果引入上海,才使上海插上了后来迅速发展的翅膀。
来看看上海当时迭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吧———
1844年,西医院;1861年,邮政署;1863年,照相馆;1864年,煤气公司;1967年,煤气灶;1876年,铁路;1879年,电气公司;1883年,自来水;1901年,汽车……
与新生事物相伴而生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的提升,以及对一代又一代奔至上海的移民的包容。在分析了上海人的性格、语言、饮食等特点之后,作者用《上海,一座照顾穷人的城市》结束全书。
由被迫开放接纳到选择主动包容,上海的格局像它的规模一样在不断制造惊奇。想深入了解上海的华美内涵,您需要好好看看《上海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