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壹心理|懂得健康:在自我探索中疗愈

壹心理|懂得健康:在自我探索中疗愈

作者: YOLANDA_7314 | 来源:发表于2020-04-28 06:13 被阅读0次

【一句话推荐】

疾病就是不放松与不流畅,当能量停滞时,疾病就会发生。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黄焕祥和麦基卓,均为世界级心理学导师。黄焕祥为加拿大皇家医学院院士,曾在英国牛津中医针灸学院接受训练,具一名有英联邦专业执照的针灸师。他们一起创作出版了“生命花园系列”书籍,包括《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懂得健康:在自我探索中疗愈》、《懂得生命:在和谐关系中创造》。

【音频简介】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研究发现,人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能量整体,身体、心灵、情感、灵魂是能量在物质空间不同层面的体现,因此可以说身体就是心灵,就是情感,就是灵魂,因为它们的本源都是运动的能量。当能量阻塞,人的能量整体失去平衡,我们的身心灵就会同时失去平衡,产生疾病。人际关系是打通能量的最好场所,在书中,作者为我们提供一系列方法,帮助我们与他人、与自己建立亲密关系,疏通阻塞能量,让能量整体恢复平衡,身心灵得到健康,整个生命也得到提升与成长。

【你将听到】

1. 人到底为什么会生病,疾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身体、心灵、情感、灵魂是什么关系,是彼此分离独立的,还是有某种内在联系?

3. 怎样与他人建立一份亲密关系,并用这份亲密关系来帮助恢复身体健康?

4. 怎样正确看待疾病,怎样发现疾病背后隐藏的心理行为模式,改变它们,疗愈疾病?

【本书金句】

1、心灵不是连接到身体,心灵与身体其实是能量的不同层面,基本上它们是一样的,心灵就是身体。

2、疾病就是不放松与不流畅,当能量停滞时,疾病就会发生。

3、我们发现人际关系的品质与人们的健康状态直接相关,孤独或人际关系不良的人似乎比较多病。

4、病人应该要为自己的健康与疗愈负起最大的责任,而不是我们!

5. 你不需要改变外在的世界,你所需要的改变是内在的——关键就在于你自身。

【推荐阅读】

书名:《懂得健康:在自我探索中疗愈》

作者:麦基卓、黄焕祥

译者:鲁宓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音频文稿】

1

大家好,这一期将为你讲述的书是《懂得健康:在自我探索中疗愈》。

健康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无法回避的话题,一个人可以说自己喜欢自由不需要爱情,一个人也可以说自己安贫乐道不追求财富,但是,永远不会有人说,“我不在意身体,我不需要健康”。因为健康是维持我们生活、生存的必要条件,失去了健康,我们就失去了一切的基础。健康对人们来说如此重要,可是我们真的了解健康吗?我们知道怎样成为一个更健康的人吗?

本书作者是黄焕祥和麦基卓,这两位作者同时也创作了著名的畅销书《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懂得爱》从亲密关系入手,告诉人们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更有质量的亲密关系,而这一本《懂得健康》则告诉人们怎样通过一份亲密关系疗愈身体,得到一个更健康、更快乐的人生。

黄焕祥是加拿大皇家医学院院士,拥有西方现代医学教育背景。麦基卓则在英国牛津中医针灸学院深造,是一名深受中国传统医学影响的针灸师。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两位作者整合了西方现代医学理论和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并结合多年临床治疗经验,提出了一种新的疗愈健康的方式。

他们主张将人视为一个能量整体,这个能量整体里包含了人的身体、心灵、情感、灵魂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同一种能量不同的外在体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身体就是心灵,就是情感,就是灵魂。能量驱使人的身心灵不断运动、转化,当能量受阻,动力不足时,身心灵就会发生停滞,产生各种各样的身体疾病和心灵、情感压抑。

作者认为,一个人只要消除能量阻塞,恢复身体系统的平衡,就可以让自己得到由内而外的真正的健康。而消除能量阻塞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一份亲密的人际关系。当我们在关系中感觉亲密、坦诚时,能量就可以流动起来,打通阻塞。所以,我们要学习怎样和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

同时,也要学习如何与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密关系。我们需要向内探索,接纳自己、治愈自己,转化对自己生命的认知,由内到外地疏通能量,打通阻塞,才能使身心灵恢复顺畅,得到疗愈,获得健康。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段“探索自我,疗愈健康”之旅吧。

2

首先,我们来看看作者“人是一个能量整体”的这个观点。

其实现代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更多是基于西方现代医学的视角。他们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物质基础,人会生病,是因为“物质”出了问题。打个比方来说,人的身体就好像一辆车,如果生病,车子无法正常行驶,一定是因为车子的某个零件坏了,那么就需要维修或者更换零件。从这个观点来说,人和健康的关系是很被动的,疾病会“找上我们”,我们只能被动的换掉坏的,换上好的。

但是,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认为,人体不是由一个个物质组装起来的,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流动的能量,也就是“气”,才是生命的本质,身体的物质只是能量的外现。所以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其实是他的整个能量系统失去了平衡。在现代医学中,我们的身体、心灵、情感都是分离的。但是在传统中医看来,我们的身心灵是一体的,身体就是心灵,就是情感,就是灵魂。当身体出现问题时,内心和灵魂等其他层面也必定会出现问题。当情感和灵魂的能量得到疏通时,身体疾病也可以得到缓解。

作者赞成传统中医“身心合一”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是一个能量整体,我们的身体、心灵、情感、灵魂、环境都包含在这个能量整体里,都是一体的。

听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既然这个能量整体的能量流动对我们如此重要,影响我们的身心灵健康,那么是什么让它可以通畅流动,又是什么阻塞了它的流动呢?

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两种不同的心理模式会影响能量的流动,这两种心理模式就是开放与成长,封闭与防卫。

作者认为,人是依靠关系的生物,我们需要与世界、与社会、与他人进行接触,建立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出现两种心理模式,一种是开放的成长心态,一种是封闭的防卫心态。当我们抱着开放的心态时,我们就能更积极地回应外界,更愉快地学习、创造,获得成长与发展。一个成长中的人,他的能量流动

当然更自由,通畅。然而,当我们抱着封闭的心态时,我们会更防卫、紧张,能量也更容易阻塞、停滞。

举个例子,在工作中,你犯了一个错误,上司批评了你,如果你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这件事,你会想虽然自己犯了错,但好在被上司指出来了,并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从和上司的这次沟通中,你也能学到一些经验和教训,获得成长。

相反,如果你以封闭的心态来看这件事,你就会认为上司对你不满,在刻意针对你,你感觉自尊受到威胁,身体紧绷,心情压抑,能量就封闭起来了。我们可以看到,在同样的场景下,选择不同的心理模式,会对我们的身体、心灵、情感起到不同的影响。选择开放与成长时,我们的身心灵各个层面就运转良好,能量也流动通畅。选择封闭与防卫时,我们的身心就容易感觉卡住,能量也遭遇阻塞。

作者认为,由于我们过去的心理创伤,使得我们在面对外界时,很容易就选择封闭防卫模式,因为这种模式让我们感觉更安全。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会让能量阻塞,阻碍了我们的成长。

为了拥有一个能量更通畅、更健康的人生,我们应该尝试用开放的心态生活,这对我们是一种挑战,会让我们感觉不安与脆弱,甚至有一些焦虑。

但是,只有开放的心态才能带来成长与发展,才能让生命充满活力。所以我们应该试着接纳这种脆弱感和焦虑,给自己一点勇气,去改变自己的心态,将封闭防卫转为开放成长。

3

人体这个能量系统,一旦失去平衡,能量就会阻塞,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打开我们的能量闭塞,让身心重新流动、舒畅起来呢?

作者发现,在人际关系中,当人们试着去坦然的展示自己,和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能量就很容易流淌起来,打通系统里的阻塞与固着。

那么我们该怎样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呢?对此,作者提出了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诚实分享彼此的体验,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彼此的差异。

三十五年前,为了研究怎样才能建立一份亲密关系,两位作者在彼此间展开了一个关于关系的试验。他们认为“亲密”这个词的意思,是真正的了解另一个人的内心与情感。我们之所以无法与别人达到亲密,是因为我们封闭防卫的心理模式,让我们不愿向别人表达内心的想法与情感。他们想,那如果我们试着放下防卫,坦诚告诉对方自己的感觉与体验,会怎么样呢?他们约定,在两个人相处的时候,只要对方开口询问自己的感受,他们都会立刻说出自己诚实的想法与感受。

这个试验让他们了解到在两人间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很需要勇气的。但并不是不能够做到,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也建立了非同寻常的深厚的友谊。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原来由于人们内心不同的心理模型、性格和价值观,导致他们对同一件事的想法与感受、诠释与体验有很大不同。差异会让两个人觉得紧张,但只有看见并且尊重彼此的差异,才能够鼓励关系里的更多开放,两个人的关系才能够更进一步的发展。

因此,作者提出,在关系里我们应该放下对错的争执,每个人的体验都应该被尊重。在关系中,我们不需要去争论谁的感受是对的、是真实的,我们应该带着好奇和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对方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体验,从而发现自己和对方更多的内在世界。

建立亲密关系的第二个要点,就是对自己的体验负责,放弃怪罪、控制对方的执念。

在诚实沟通的过程中,有时候一个人说出的话,会对另一个人产生消极的影响。人们都在意对方对自己的看法,但诚实意味着两个人彼此分享的感受和想法,不会全部都是积极的。作者认为,如果要保持两个人之间敞开而坦诚的沟通,就意味着人们应该尽量对自己的感觉负责。如果人们感到受伤的时候,不立刻将矛头指向对方,认为“是他刻意伤害我、让我感到难受的”,而是去思考,“为什么他的这句话会让我这么痛苦呢?我从他的话里听到了什么?我的理解是准确的吗?”经过一系列的自我探索与追问,我们才能更了解自己的内在,才能明白应该怎样去改变原来的诠释方式,获得成长。

是我们自己的诠释和心理模型,决定了我们的感受。当我们了解这一点之后,就很难再完全怪罪对方。我们必须承认,对方做的事也许让我们不能理解或者很难接受,但那不代表他是错的,或者是应该被怪罪的。当我们放弃怪罪对方,也会放下对对方的控制。因为怪罪其实是一种控制,我们潜意识以为,只要一直怪对方,反复地说对方哪里做错了,就可以控制他不再做出某种行为,我们就可以不再受到伤害,我们就不会再感到痛苦。

这其实是在把自己的体验交给对方,自己放弃了自己体验的主动权。相反,如果我们能放下对对方的怪罪和控制,回到内在去反思自身的时候,我们的关系就会是开放的,我们的争执也不是有害的,而是促进我们互相了解的,也就能进一步建立起亲密感。

建立亲密关系的最后一个要点,就是不要去“原谅”对方的错误,而是换一种心态,学习放下执念。

现在很多心理学文章都喜欢强调“原谅”的重要性,都告诉大家要学会原谅别人,宽恕别人犯的错误。对此,作者有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原谅”这个心理动机,存在一些问题。当你选择原谅对方时,首先表示你是判断对方做错了事情。因为他“做错了”,他“伤害了你”,所以才需要你的“原谅”。当你抱着这种想法时,就又陷入了“对错之争”,又放弃了对自己的体验负责,又把一切怪罪在对方身上。这样,就又陷入了封闭与防卫的心理模式,影响了关系的亲密,能量流动也又受到阻塞。

所以作者认为,原谅会造成新的问题,造成新的能量阻塞。我们应该抛开原谅,学习放下。放下争论对错,放下怪罪对方,这样才能将封闭转为开放,促进能量流动。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怎样与他人建立一段亲密关系,作者提出的最核心的词是“诚实和开放”。首先是放下封闭的心理模式,以开放的心态与对方分享自己的体验。我们要尽量做到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向对方坦诚说出内心的想法与情感。

然后,我们需要尊重对方的体验,接纳彼此体验的不同。我们要带着一种开放好奇的心态,去探讨为什么彼此会有这样不同的体验;最后,我们要学会对自己的体验负责,明白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体验,是因为自己选择的诠释方式。一旦我们明白受伤的感觉是源于自己的诠释,而不是对方,我们就能不再怪罪对方,不再纠结对错原谅,而是学习放下,选择开放与成长,消除能量阻塞,得到真正的亲密与健康。

4

一个人跟他人的关系很重要,与他人的交往和关系,决定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能量更多是流畅的,还是堵塞的。接下来,我们就要看看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因为外在世界即是我们内在世界的投射,其实内在才是所有一切的源头。

那么我们怎样与自己建立一份好的关系,让自己的内在能量通畅流动,实现自我疗愈呢?

作者认为,最首要的一点是我们要放弃“受害者”身份,学会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不是要我们怪自己、埋怨自己,认为一切疾病都是自己造成的,是自己害了自己。“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是指我们要看清楚自己对生命的影响力,要看到在“产生疾病”这个过程中,自己是怎么影响了能量的流动,怎么参与、创造了这一切。

不同于西方认同的物质理论,是疾病找上了我们,作者认同的东方医学观念,更倾向于认为,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如果身体出了问题,一定是其他的部分也出了问题,而人是可以自己来探索、调节系统中的问题的。人可以做自己疾病的主人。我们需要放弃受害者身份,学会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看到自己对疾病产生的影响,我们就能拿回一部分生命的自主权,试着去疗愈生命。

作者在书中举了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一个经常沮丧的人会有阴沉的脸色和下垂的肩膀,一个常常压抑愤怒的人下巴会很紧张,肩颈也比较僵硬,而一个心情愉快的人会感觉身体更轻松,走起路来脚步也更轻盈。

当人们感觉到肩膀痛,得了肩周炎,第一反应是:我的身体怎么又不听话、又不好使了,但实际上却忽视了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怎么让我们的系统失去平衡,怎么让身体开始不舒服的。如果人们的观念是,“我的身体怎么又不听话、不好使了,”就会去使用现代医学直接粗暴的方法,去贴一些药膏或者吃止痛药,但人们常说“治标不治本”,如果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病可能与自己的心境有关,从而从心境上改变自己的状况,这些病痛就会一直困扰着她们。

所以,我们要学着放下对疾病的抗拒,接纳自己身体当下的状态。

作者指出,所有抗拒疾病、想要摆脱疾病的想法都反而会让疾病加重。因为当你抗拒、痛恨、想要摆脱疾病时,你选择的是封闭防卫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你的身心灵能量必定会更加阻塞,疾病也会更加严重。

只要我们一直把疾病当敌人,不愿接纳自己当下的真实的身体状态,我们就会一直被困在抗拒里,一直让能量受到阻塞,一直无法恢复健康。但是,只要我们放下抗拒,接纳疾病,不再想着要摆脱疾病,我们反而可以用一种更轻松,更开放的心态面对疾病。我们可以学着与疾病做朋友,用一种好奇的心态去探索疾病背后的讯息。 

要知道,其实我们参与了每一个疾病的创造,所以,每一个疾病背后都隐藏着我们的某种心理、行为模式的线索,隐藏着我们对生命、对自我的看法。只要发掘出这些隐藏的心理行为模式,就可以了解我们的内在,了解我们对自我的态度。通过改变这些行为态度,就能疏通阻塞的能量,疗愈生命,获得健康。

怎样发掘疾病背后隐藏的心理行为模式呢,作者提到了一个方法,叫做“找出疾病为我带来的好处”。我们可以坐下来,暂时把对疾病的反感放到一边,用一种开放的心态问自己:我的疾病有为我带来什么好处吗?我从这些好处里得到了什么?我在什么方面依赖这些好处呢?

在书里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女子,经过自我探寻之后发现,抑郁症也为她带来了好处,让她可以获得别人的关注,被别人照顾,满足了她心里对于被爱的需求,她也在不知不觉中对抑郁症形成了依赖。表面上看起来她好像经常看医生,按时吃药,很希望病可以快点好。但是在潜意识中,她却抓着抑郁症不放,因为舍不得抑郁症带给她的好处。当她发现这一点时,才真正决定去放下抑郁症,放下对疾病的需求。

书里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一个在战争中长大的女人,一直把生命看成一场战斗,为了保护自己,为了安全地活下去,她总是带着封闭与防卫的模式生活。她不敢依赖别人,不愿和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她既拒绝接受别人的帮助和照顾,也忽略了要好好照顾关爱自己。长期的封闭防卫模式让她的能量受到严重阻塞,终于她患上了癌症。得了癌症之后,她才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内心,发现自己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一直选择用封闭与防卫模式去生活。她很少照顾自己的身体,也很少关心自己的内心的感受,而这次的生病,就是提醒她,如果她再不关心自己,她就会失去自己的生命了。

如果以好奇、开放的心态来看待疾病,就会发现疾病里其实藏着很多有用的信息。而作者也倡导我们,把治疗疾病的过程,看做是探索自己的内心的过程。上面我们提到的得了癌症的那位女士,在了解到自己原来习惯于防御和封闭的生活方式,也不会照顾自己后,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开始练习更多的开放的、流动的生活,她学习着放下对癌症的抗拒,试着接受别人的帮助与照顾,在人际关系中开放自己。最后,作者说她的身体和心灵都逐渐健康了起来。

作者说,人不是外在环境的受害者,我们对疾病的影响力超出我们自己的想象。即使是严重的疾病,我们也可以靠改变心理模式和生活态度来改善它、疗愈它。并且,如果我们足够开放、勇敢,疾病也可以成为我们学习、成长的好机会。

5

好了,以上就是《懂得健康:在自我探索中疗愈》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在本书中,我们首先了解了人是一个能量整体,我们的身体、心灵、情感、灵魂、环境都包含在这个能量整体里,都是一体的。当这个能量整体里的所有层面都平衡时,我们才会健康。当这个能量体的能量流动受到阻塞,失去平衡时,我们就会生病。

人际关系是了解能量流动状况,疏通阻塞能量的最好场所。在关系中,我们既可以看清楚自己的心理模式,是封闭防卫还是开放成长,也可以通过关系的状况,感觉能量流动是通畅还是阻塞。与他人、与自己建立亲密的关系,可以疏通阻塞的能量,帮助我们恢复健康。

怎样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呢,作者提出了三点。一是诚实分享彼此的体验,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双方体验的不同。尽量做到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向对方坦诚说出内心的想法与情感;二是对自己的体验负责,明白受伤的感觉是因为自己的诠释,而不是对方。一旦我们能对自己的体验负责,我们就能不再怪罪对方;三是不逼迫自己原谅对方,而是换一种心态,去学习放下。原谅背后隐藏着对对方的怪罪,会影响能量的流动,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原谅,而是放下。当我们不再封闭防卫,不再怪罪对方,就会转为开放与成长,就能感受到真正的亲密,消除能量阻塞,恢复健康。

同样的,对于怎样建立与自己的亲密关系,作者也提出了三点。首先,作者强调我们要放弃受害者心态,不再把疾病的原因推给外界,而是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其次,我们要放下对疾病的抗拒,接纳身体当下的状态。因为抗拒会加重能量的阻塞,从而导致疾病也更加严重。一旦我们放下抗拒,我们就可以用一种更轻松、更开放的心态面对疾病。最后,我们要学习了解疾病,探寻疾病背后的讯息。我们可以通过询问自己“疾病可以带给我什么好处”,来发现自己对疾病的依赖,帮助自己找到疾病背后隐藏的心理模式和行为动机。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心理模式,改变对生命、对自我的看法,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与自己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让能量自然流动,实现自我疗愈。

可以说,这不仅是一本指导我们怎么疗愈身体,获得健康的书,更是一本教我们怎样回归内在,通过自我探索实现个人成长,得到幸福快乐人生的书。

希望听完这本书的你能够有所收获,能够学着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探索自己内在的生命能量,打开个人成长的全新世界。

在这本书的最后呢,我要给你布置一个有益于你提高自己身心健康的小作业,去除其他干扰,用心的吃一顿饭。我希望你今天在吃饭的时候呢,可以摘掉耳机,关掉手机屏幕,不与人交谈,只是用心的品尝你的食物,静下心来,感受食物被自己的身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期待你在留言区和我们分享做这个练习的感受。

好了,《懂得健康:在自我探索中疗愈》这本书就分享到这里,读完以后,你对这本书有什么看法或者见解,都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与书友们一同讨论。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选择阅读原书,获得更多新的体验;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一本书再见。

撰稿人:柒柒

主播:彼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壹心理|懂得健康:在自我探索中疗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dm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