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明天12点我要去打牌。”临睡前,儿子边倒茶水边说。
“啊?你什么时候学会打牌啦?我们家都没有那些不良习性哟。”妈妈有点吃惊,手上捧着书,抬起头。
“不是你们大人玩的那个打牌,是我们年轻人玩的桌游。”儿子笑了起来,“唉,老妈。”
"什么是桌游?几个人?和哪些人玩?在哪里”
“初中的同学,但是xxx班上的,不是我们班上的,七八个人,在越秀xx路那里。有点象上次我们一家人玩剧本杀类似的游戏,你们大人没玩过。”
短短的日常情景,如果不是从自我认知出发,妈妈的回答根本就不会是判断“你什么时候学会打牌和我们家都没有那些不良习性哟。"这样的主观意识交流。如果是从对方儿子的角度来交流,会是怎么? 一一“打什么牌?你说的打牌和我们大人的那种打牌一样吗?”先是了解而不是自我认知的判断。幸好儿子比较温和。
"你穿好一点哈,出门象个样。”
“我这在家穿的不是很好吗?又没女孩子一起。”
“你起来自己弄吃的,明天我也要出门和朋友去喝茶。”
孩子们不是不想出门,而是没有同伴一起玩,也不是不想拍拖,不是不想纯洁而美好的的爱情,而是大人在把自己的主观意识现实的不自觉在日常生活中给了孩子。
愿孩子们做他们各自年龄段也许幼稚,也许热烈……的事情。很多美好的回忆不就是和同伴们在一起做些有趣超常的事吗?
生活,多给自己创造浪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