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心理学家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中说,玩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它超越了文化。战争、法律、体育、诗歌,这些人类最根本性的活动都多多少少根源于“玩”。
身处信息化时代,智能手机、电脑、APP、游戏已经成为孩子们最常见的玩具。但是作为父母,看到孩子面对屏幕就焦虑,总是担心屏幕伤害孩子的眼睛,担心他们沉迷游戏中玩物丧志。
01 对屏幕的焦虑
为什么这个社会推崇阅读,却对游戏避之而唯恐不及?为什么醉心于小说就是健康的激情,是人生值得活下去的理由,而醉心于网络游戏就是可耻的堕落,是悲哀的沉沦呢?
这源于成年人对新技术的恐慌,因为成年人掌握这些技术的难度远远高于年轻人,所以他们会把这些新技术视为一种洪荒猛兽。如同当年苏格拉底认为阅读和书写会对记忆造成灾难性的破坏一样,小说、电报、电话、电视都曾被宣布是“文明的终结”。
一直致力于研究新技术对人类影响的心理学家彼得.格雷说,“计算机、智能手机、APP,、电子游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机,这些都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工具,不让孩子玩这些东西,就像不允许狩猎时代的孩子玩石头和飞镖一样荒谬。”
不管你愿意或是不愿意,孩子们都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不可能像我们小时候一样安于玩泥巴。
02 主动探索胜过被动教授
美国教育家人工智能先驱西摩尔.帕普特曾经将人与知识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己学习
从出生开始,婴儿就开始自己学习。他通过探索、触摸、玩来学习,什么东西都塞到嘴里尝一尝,他们不仅学习与物的关系,还有与人的关系,这是一个由个人驱动的学习。
父母也许觉得是他们在决定孩子学些什么,但他们实际上起到的作用很小,大部分都是他们自己在学。
第二阶段,从自主学习转向依赖他人的学习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开始看到感官经验之外的广阔世界。比如孩子看到大象的照片,他好奇大象到底吃什么,但他无法直接探索这个问题,只能依赖他人来学习,比如问父母或老师。
按照西摩尔.帕普特的说法,对孩子来说,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转换是一个创伤性的变化。因为上学之后,你必须停止自主学习,完全依赖学校的系统,由别人决定自己应该学些什么。
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被扼杀、被毁灭,只有少数人幸存下来,是因为他们学会了一些重要的技能,比如学会了阅读,学会了使用图书馆,学会了如何探索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第三阶段,重回孩子般自主学习
也就是从第二阶段幸存下来的孩子,他们会重回到第一个阶段。“他们重新像个孩子一样活着,他们探索、实验,听众内心的驱动而不是别人的教诲,更多的依赖直觉与经验,而不是符号。”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将人类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
显性知识,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用概念、命题、公式、图形等加以陈述的知识。这种知识可以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传递,你教 、我学,属于learning about。大百科全书就是这种固定形式保存知识的最佳例子。
在这种模型下,“教”是基础,效率是目的:学的越多越好,越快越好。也就是前面说的学习的第二阶段,我们被教育、被衡量,被告知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至于天赋、个性、激情、想象力,都不在他的包容范围之内。这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工业化的本质,模具制造、批量生产。
默会知识,指的是人类知识中那些无法言传或不清楚的部分。这种知识无法直接传递,只能在一个人的亲身经历、体验、发现与探索的过程中心领神会,他是learning to be。
这种学习不仅发生在大脑中,而且在身体和感官的各个层面,在不同纬度的信息之间制造联想与连接。
在20世纪,显性知识足够稳固,足够重要,可以支撑起整个教育实践的主体。但21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如此复杂多变的世界,更需要以默会的方式来把握。这些不是老师可以直接传授或者展示给学生的,而必须是一个人在观察、探究、实验,以及耳濡目眼中学习的。
03 人机结合才是未来之路
生活在智能时代,未来我们面对的问题,绝大部分需要我们人脑加电脑结合才能解决。如同办公室白领或者部分领域的大学教授,离开电脑什么都做不了。
《原则》一书的作者瑞.达利欧在创办桥水公司之初就意识到计算机算法的重要性,他把投资判断逻辑、算法都输入电脑让其计算完成。
你的孩子可以不学计算机,但是不能没有计算思维。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也就是一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教会孩子像计算机一样表述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说它教会孩子理解和模拟计算机怎么解决一个问题。
计算思维包括几个方面,分析问题,逻辑和规律,算法,抽象。其中的分析问题,是最基本的计算思维能力。也就是将问题分而治之,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问题的能力。
生活在智能时代,如果我们只是靠自己的头脑来思考,你根本无法应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越来越快速的变化和越来越海量的信息。实际上我们的思维方式正在发生转变,我们正从个体头脑认知的思维体系,变成个体头脑跟外部的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网络结合的思维体系。
人跟智能设备的结合可以突破我们人类个体认知能力的极限,变得更聪明。有没有这种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是我们能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最根本的标志。
良好的人机结合依赖于自身的基本知识结构,你内部的知识结构越完备,你跟外部能产生的连接点就会越多、连接强度也会越大。
很多人将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作为屏幕、手机、游戏等技术的罪证之一,他们说想象力需要时间,需要空间,需要安静,需要新鲜经验的不断喂养,这些当然都是对的。
但是想象力从来不是教出来的,它只能在一个环境中绽放出来。童年的玩耍,尤其是自主、自发、无动机、非结构性的玩耍,是一种想象力绽放的完美场所。一个人童年时期的想象性玩耍与成年后的创造性表现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计算机、智能手机、电子游戏,这些都是这个时代的文化里最重要的工具,如果将这些技术与孩子隔离开来,就意味着将孩子们与他们的时代隔离与他们最重要的生存环境隔离。
作为父母,我们唯有陪着孩子一起去了解、去探索、去实验,即看到技术为孩子的成长开启了新的可能性,也看到潜在的各种危险。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到自由与安全、控制与保护之间的边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