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心翻墙,你会发现,大牌的花艺师都在“脱”。偏偏我们,还在“堆”“叠”“垒”,从始至终,矢志不渝。
能加盖成一栋高危房,就不止于垒成一座小山丘。能让它看上去雄伟,就不甘于削瘦。于是,在大众的视线里,我们几乎难觅“通透”两字的具体表现,整体的审美也就停留在那儿了。
——主编按
—
通透性,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儿。通透,体现出现代设计师在空间立体感上的丰富想象与表达。它也是鹿石小编码文的高频词汇……在Tanus老师的课堂你也会最常听到这个词儿——通透,也是花艺美学的设计需求。
说到通透感,就会想起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经典设计:卢浮宫的“金字塔”形入口——是通透感与功能性结合在建筑上表达的范例。
卢浮宫
BY 贝聿铭
苏州博物馆、德国国家博物馆新馆(柏林),同样的立体通透性创作风格,也是贝聿铭先生的力作。
苏州博物馆
By 贝聿铭
德国国家博物馆
BY 贝聿铭
北京鸟巢、莱昂纳多玻璃立方体展览馆……也同是通透感在建筑物上的经典表达。
莱昂纳多玻璃立方体
Beijing鸟巢
通透感的多元运用,反应出现代多元化设计风格的某些共同趋向:追求空间立体感表达、与表面材料的设计感死磕到底、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下对极简主义表达的极致追求。
除了建筑,通透性在设计上还有更多元的表达
◆
日本装置艺术家Chiharu Shiota(塩田千春)在英国约克郡雕塑公园(Yorkshire Sculpture Park)用2000个白色毛线球,为公园里的一所18世纪的小教堂穿梭编织出一个令人会哭也会笑的主题设计——“Beyond time"超越时空。
金属质地的管风琴,镂空的窗户,以及空间中无数的白色线条穿梭,夹杂琴声中传来的象征着无数回忆的白色纸张。
在设计师Shiota的心里,管风琴声早已在岁月中戛然而止,只剩轮廓,头顶上空灵的白网和无数白色纸张——它们一起激活了属于这里的一切尘封过往:记忆、失落、死亡和归属。
◆
法国设计师Frederic dupre(弗莱德里克)喜欢在平面上用线条表达纵深感。黑色的木板基底上,钉好钉子,将彩色的线条在黑色基底的上层形成放射状线条表达。将试管藏在线条之下,放入与线条色彩相协调的细碎花材。
将试管藏在线条之下,放入与线条色彩相协调的细碎花材。
◆
俄罗斯女性花艺设计师Natalia Zhiziko(娜塔莉亚)在白色Loft空间中,用叶材与花材,营造出一个令人轻松与摆脱重力的主题设计——Green O2绿色氧分子。
空间里高低起伏的绿色的小巨蛋代表微观世界的氧分子。底部半圆形的设计代表月亮或银河系。两者之间以松针与蔷薇果传递着彼此存在的磁场。
◆
波兰艺术家Piotr Bockenheim(皮奥特·博肯海姆)的“脆弱艺术”——蛋壳雕刻,创造着一个个小奇迹——手中的镂空的幻影世界。
他用独特的钻孔技巧,在局限形的蛋壳小世界里打磨着更多的几何形状,甚至花艺图形。形与线的交错下彰显着工艺美术的珍贵。
◆
韩国设计师 Alex Choi,同样在“局限”的小世界里表达着无限的设计美。在规则、框架感极强的的长方体中,他用彩色的线条弱化了外形罗阔的存在感。并将线条以独特的穿梭方式,在立方体内搭建起了有棱角的线条感。
内部穿插了极简单的植物材料:以失重状态下的小天使与鹤望兰。设计的存放时间相对较长,空间的愉悦感与色彩的治愈感满满。
◆
日本超现实主义雕塑家、3D饰品设计师Mariko Kusumoto,以新型聚酯材料为设计起点,将材料制成任何她想要的表达形式。“在我的作品里,反映出了曾经启发我的思想理念和在通透感下各种可观察的感官体验: 他们可以是自然的或人造的。”
借助材料的通透感,她将他们重新组织成一个可以被描述为超现实,有趣,优美或意想不到的新型艺术演绎。”
◆
巴西建筑师、设计师Tanus Saab(塔努斯·萨博),也喜欢与材料死磕。他硬是将热带从没见过的竹材玩成了一场通透的裸眼3D婚礼。
竹子材料在他的手里变成了立方体放射状排列。他将自然材料形态的理解与色彩发挥在作品中,除了线条传递出的放射形装饰,还是极坚固的通透性结构表达。
◆
英国工艺美术艺术家莫里斯说“把艺术家变成手工艺者,把手工艺者变成艺术家。”
通透性设计理念在这些艺术家手中里所呈现出的形式感、元素感和方式的极简表达,是功能与特点的极佳结合。突出个性个体、注重表面材质的表达,以及通透在设计中传递出的整体性,让花艺师的作品成为无比鲜明的设计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