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为诗经里写篇文章来着——实际上也写了两千多字,结果没存上,留下了二百字,我想,大概《诗经》我远远没有学明白,再学学,或者,就能出口成章不怕丢文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歌诗三百零五篇。先秦时,被称作《诗》或“诗三百”,称为《诗经》则开始于西汉初年。重学的意义或者陕师大的教授解读它的特别意义何在呢?
诗经时代,《诗经》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情感世界乃至道德风尚。它在中国以及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汉初期,秦焚书后,《诗经》它的传承是有三家所传。鲁人申培公他所传称作“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称作“齐诗”,燕人韩婴所传称为“韩诗”。在经学史上,三家诗也被称为是经门诗,因为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写下来的。而三家诗它最重要的特点,是学者们口耳相传所传承的。在汉武帝时代,孔子的老宅发现了,用古文书写的《诗经》文本。由鲁人毛亨与赵人毛苌共传的“毛诗”。毛亨作《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为之作《毛诗笺》。毛诗一出,三家诗先后亡佚,齐诗亡于曹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内传》亡于宋室南渡,只有《韩诗外传》尚存。不过是否由韩婴所注还没有定论,那么从这个角度,我们青年同学应该有一个共识,《诗经》三百篇能够传到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它是历史悠久且相当难得的,非常的不易。
《诗经》里最有价值以及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诗经》当中的国风一百六十篇。那么关于《国风》也就是民歌,它是怎么汇集的?这就有了采诗说。史书记载:周室有采诗官。那一种说呢,就是由大行人这个职官,每停孟春之月,走出王宫王城,在诸侯国乡野田间间采集歌诗,振木铎以采诗。《周礼天官小宰》也有这样的记载,徇以木铎,汉代郑玄注。“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而且这成为一种制度,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十五国风,《周南》诗十一篇,《召南》诗十四篇,《邶风》诗二十九篇,《鄘风》诗十篇,《卫风》诗十篇,《王风》诗十篇,《郑风》诗二十一篇,《齐风》诗十一篇,《魏风》诗七篇,《唐风》诗十二篇,《秦风》诗十篇,《陈风》诗十篇,《桧风》诗四篇,《曹风》诗四篇,《豳风》诗七篇,共收诗一百六十篇。这些歌诗有些是诸侯国民国,有些是属于某些地域的民歌,比方说《周南》《召南》。按照周初的社会制度,周公旦和召公奭分陕州而治,陕州就是在今天河南的三门峡陕县,陕州以东,归周公所治,陕州以西,归召公所治。当然,包括陕州以西济南。而采诗官在乡野田间各个地域采集的民歌,振木铎是昭示天下,一个是有新政力,最重要的是不论男女老幼无论贫富贵贱,把他们的歌诗献给大行人,大行人把这些歌诗记录下来,带回到周天子的宫中,由宫中的乐官加以谱曲,唱给周天子听,而周天子可以从中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更重要的是,这些歌诗在王宫演奏之后,它会再传回民间,广为流传。那么振木铎它就不仅仅是一种采诗制度的一个标志和象征,木铎就带着以教化之意,所以《论语八佾》篇有: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句话的含义其实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显明,那就是:因为天下之无道,所以呢,上天降大任于夫子,就是孔子,使他振木铎,以木铎为教化天下,木铎成为一个才华的一个象征的符号。那么在我们今天,它也是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以及这种传承。北京师范大学校徽中间的LOGO,就是一个铎。这种文化的传承,我们其实素颜都跟《诗经》的《采风》有关。现在采风一词,也是表明一种文化活动。
《诗经》里的歌诗,不仅仅是国风一百六十篇诗歌,它还有105篇的雅诗即《小雅》和《大雅》。这里面的歌诗,应该是属于贵族,公卿列士所献的诗,这就是献诗属。然而我们今天来纵观十五国风,我们会发现它所涉及的地域是非常广大的。包括今天的陕西与山西、河南与河北、山东,以及安徽和湖北的北部。而最重要的是,它传了500多年,流传了广大的地域,我们可能就会有疑问:难道仅仅有这么一百多篇民歌?一百零五篇的贵族歌诗吗?这就有了孔子删诗说。按照传统所述,包括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原本的歌诗是有3000多篇,孔子删减之后保留下来360篇。最重要的是孔子把它应该是作为一种课程,那《诗经》的文本就成为一部五经,一部我们今天说的课本或者教科书。而《诗经》里的国风它的意义,在《诗经》里的305篇当中,是特别能凸显的。按照汉代的学者所述,《毛诗序》谈到: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如此这般,那么《诗经》在古代,应该是从孔子时代开始,开创了一个传统,那就是教化之风。朱熹在《诗集传》中叙述国风:“国者,诸侯所封之域;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那么,从这样一个解读当中,我们其实应该可以肯定,朱熹这位老先生,对于《诗经》里《国风》,他解释把它界定为民歌,应该是非常客观的,而民歌就反映了民风民情。这是我们今天重要解读国风的意义所在。
雅包括《小雅》、《大雅》,合称“二雅”。《小雅》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共收诗一百零五篇。编排以十篇为一组,并以这一组的第一篇诗命名,如小雅“鹿鸣之什”,大雅“文王之什”。零散的诗,包含在最后的“什”里边。朱熹《诗集传》: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收诗四十篇。《毛诗序》:“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朱熹《诗集传》“颂者,宗庙之乐歌”。
六义:《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四始:《关雎》风始,《鹿鸣》小雅始,《文王》大雅始,《清庙》颂始。
《毛诗正义》: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
《郑笺》:始者,王道兴衰之所由。
——以上为《诗经》听课笔记,为自己补补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不管何时解读,毫无疑问,这是一篇爱情的歌谣。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诗经》三百零五篇,其中不乏治国安邦贤君明主之颂歌,也不乏治国安邦之道理的政治歌诗,还有包含着远大志向与人生追求的作品,当然,也有抨击时弊揭露与批判统治者这样主题的歌诗,可是,为什么把《关雎》放在这些篇之首呢?这是我们今天值得思考的。
一篇关于爱情的歌谣,也就是有关爱情的民歌,它在三百零五篇位为首篇,它的意义何在呢?
比兴的手法不再赘述,关关是双音节之意,鸟的叫声,它的含义是很深刻的。它模拟的这个声音,实际要表达音声相和。既不是一音节的关,也不是三音节的关关关,因为都不会带有音声和弦韵味的意义。雎鸠,古代学者称之为王雎。它是一种水鸟,人们赞誉它,鸟挚而有别,生有定耦不相杂乱,亲近而不狎。这种鸟很有志气,一雄一雌是天生搭配好的,一定是两两相随。尤其这个“耦”字,是“耒”字旁,作为一种农具,表示两个人在一起耕地;物理学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种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这有很深的含义:作为爱情,一定是双方的。单相思的那叫单恋,三个人的那叫乱爱,只有基于双方的,一定是两性纯洁、两厢情愿,最终是两情相悦。这种鸟还有一个习性,如果其中一个死去了,另一个一定是哀鸣不已,直到把它叫得死去。我们从中读到了什么呢?中国先秦文化,诗经时代人们的文化观念是:爱情至死不渝。这样的起兴是君子择偶的一个高远的心志、高远的立意。所以君子来谈到他的爱情观:窈窕淑女,君子要找一个好姑娘,作为他终身的伴侣,而我们对窈窕淑女的窈窕,一直是有个误读,实际在汉代扬雄的《方言》当中,他有明确的解读,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苗条,而是秦晋方言。善为为窈,善容为窕。按我们今天说,品德好、心灵美是窈,长得好、容貌美是窕。而君子所爱慕的淑女,正是如此。它也不同于汉代和宋代的学者解读:窈窕就是幽娴、幽静娴雅,所谓的后妃之德。窈窕淑女,她在哪里?就在河之洲。这个河之洲,在发生他们爱情的关雎洲。关雎歌诗所吟诵的关雎洲,就在今天陕西渭南合阳的洽川,那里到现在还有一处著名的处女泉。
君子在三千年前,在这里发出他爱情的誓言:窈窕淑女这个好姑娘,是他的好配偶。这个爱情会铭心刻骨,因为君子为淑女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个“服”按上古音应读“pei”,寤寐思服,寤是睡醒了,寐是睡着了,睡着醒着都在思念你,以至于辗转反侧,君子对淑女的爱情铭心刻骨,而怎么表达他最高的立意呢?我们今天在恋爱之中真有一 安全感,所以人们常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爱情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两情相悦走入婚姻。君子在黄河边向他的淑女表达他的爱情的誓言,琴瑟友之。琴与瑟都是古代的弦乐器,在这种弦乐器中,君子和淑女的爱情和谐美好,而最重要的,君子向他的意中人表达他的爱情琴瑟友之。友的小篆字形是两只手,都是右手。那么我们从中读到了什么呢?君子向淑女表达:我要把你当作知己,携手共度一生。这个立意是很高远的。因为以婚姻为目的的爱情是否能天长地久,就像今天结婚了还可以离婚,可是君子对淑女的爱情誓言,是携手共度一生,还有更高的心志:他向淑女承诺钟鼓乐之。这个“乐”有三个音,但不管它怎么读,就是欢乐的乐,君子向淑女表达他的爱情最高誓言我要让你一生快乐,给你一生幸福。《关雎》确确实实它是一首爱情的歌谣。君子向淑女表达他的爱情之志,在黄河边吟咏了我们先民《诗经》时代人们的情感,人们的理想以及人生追求。可是我们一定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君子在黄河边吟咏他的爱情誓言,那个时代一定是一夫多妻的,而最重要的一定是男妇不平等的,所以《关雎》在《诗经》首篇,它歌唱表达的是君子的爱情观,而这个爱情观,它的立意是很高的。
我们今天解读《关雎》列为《诗经》之首,它的深刻意义在于什么?古人一入学就要颂《诗经》,按照我们今天所说的话,你的人生第一课从《关雎》开始,从君子爱情观确立开始,这也是你的人生观,而我们从中所读到的超越了一个时代,超越了婚姻制度,人们歌颂爱情,赞美爱情:两性的纯洁、爱情的美好,特别是爱情的忠贞不渝、永生相伴。如果说孔子开始,把《诗经》作为一门课程,把《诗经》的文本作为一个教材一个课本,他就特别能反应体现儒家开启童蒙之心,显示出先儒深远的教育目标,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从爱情观开始。它也彰显了“仁者爱人”的生命情怀,而更反映了中国的先秦文化,也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人性良善的追求和渴望,塑造人的品格。这是我们今天的青年同学应该从中得到的启示。
有关爱情这个话题,在文学作品当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可能有人会想:《诗经》时代人们都如君子一般如此高尚的爱情观吗?我们今天再解读一篇《周南汉广》。这也是一首爱情的歌谣。这篇诗应该是汉江地区所流传的。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到括号前这里,其实就可以解读这首歌诗的主题。因为《诗经》是反复咏叹,重章叠句。“不可休息”的“息”我是重读的,因为它和下面的求思、泳思、方思的思字形相似,也就是这个“息”应该是个“思”,可是我们不能妄改。它跟我们今天说的休息的息不是一个意思。南边有棵高大的乔木,我不能靠着去休息。这个“息”与“思”一样,它是个语气词。汉江边上有个游女,不可求,这个思同样也是语气助词。因为如果这个思还包含着思念之意,那么泳思、方思这两个思字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都把它作语气助词讲。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经》的起兴笔法在这里,很清楚地彰显了南边有个高大的树木,我不能靠着它休息。汉江边有个游女,我不能追求。这个爱情是不可能的。汉江边的男子,爱慕上了游女,这篇爱情的歌谣所表达的爱情是不可得的惆怅,也在这里彰显出来。如果说《关雎》对淑女的描写还有容貌上的窈窕的窕来表现,那么《汉广》对于年轻的女子就没有任何的容貌的描述,只用了一个游字。我们可能会觉得奇怪,《诗经》当中难避讳写女子的美貌和容貌吗?很有意思,在《诗经》当中,表达爱情的歌诗很多,但是真的是没有一篇诗当中,具体描写女子的美丽容颜。反而是描写女子容貌的唯一的一篇《硕人》,它不是爱情的歌谣。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
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滅滅,鳣鲔发发。
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有些诗句我们是很熟悉的,比方说:肤若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但是《硕人》是表达人对对于卫国国君夫人也就是庄姜对她的同情的描述,而不是爱情的歌谣。这就很有意思了,汉江边的这个游女被一个男子爱慕上了,可是关于她的容貌不有一丝一毫的描述。然而这个游字让我们却体会到了,这个男子的爱意真是爱意满满。他眼中的游女,我们所有今天可以关涉到游的词语都可以赋予到这个游女的身上。游玩、游览、游戏、游泳,那么我们读到了什么?在我们的脑海当中,会浮现一个什么样的少女形象?她活泼,多才多艺,她个性开朗,一定洋溢着青春少女满满的气息,她的美貌不用词语来形容,所以汉江边这个男子爱恋上了她,然而爱情不可能。为什么?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两句话非常清晰,空间的阻隔,客观形成的障碍。汉江太宽广了,我游不过去。古代的游和泳是两个词,浮在水面上叫游,潜在水中叫泳。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江水太长了,永就是长。我不能方。方是什么?在水边生活的人,江边生活的人,一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把树或者竹子砍下来,用绳子把它捆起来,作为渡水的工具。这是什么呢?就是筏子。方就是筏子。江水太长了,我坐着筏都渡不过去,真的是空间的阻隔。当爱情降临,可是又无法实现,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来看这个男子的心志,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翘翘就是非常繁茂,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参差不齐长长短短,薪就是柴,烧火的柴。言是发语词,无意义。刈是用刀割,楚是荆楚,丛生的灌木。通常人们把它砍下来,用作柴烧。这两句诗句很显然表明了汉江边男子的身份,他就是一个砍柴的樵哥。一个少年郎,砍柴的,爱慕上了汉江边的游女,可是这个爱情不可得,这是个砍柴的樵哥,不是樵夫,因为如果是樵夫,说不定是个大叔。这个诗意就没那么美,这个画面也没有那么纯真美好。那这个砍柴的樵哥,他的爱情不可得之时,他怎么办?他怎么表达他的爱情呢?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古代把女子也叫子,什么是归呢?就是女子出嫁。这个游女出嫁,要嫁人了,可是新郎不是砍柴的樵哥。他发誓等你出嫁了,我愿意替你去喂马。秣就是喂养,表达什么?他向这个游女发誓,我愿意做你的马夫,只要你幸福,我甘愿自我牺牲。汉江边的一个樵哥,二千多年前,向汉江边的游女,表达他的爱情誓言,那就是一生一世。我向你奉献我的爱情,哪怕牺牲我自己的性命。《诗经》时代人们对爱情的吟咏,我们从《关雎》和《汉广》这两篇歌诗当中都可有一种体会,不管是黄河边上的君子,还是汉江边上的樵哥,人们对爱情的吟咏那就是爱情的美好忠贞不渝,今生今世永生相随。这也表达了《诗经》时代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婚姻的制度它可以改变,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是永恒的。
而我们从这些歌诗当中,也可以领会孔子所对《诗经》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最重要的是,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人们的吟咏和歌颂,有关《汉广》的歌诗,在汉代的经学家里解释,不是这样的主题。他们在《列女传阿谷处女》里叙述了孔子周游列国之时,走到南国,就是楚国一个叫阿谷的地方,孔子在江边看到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身上带着一个佩玉,他想了解南国的风情,就让他的弟子子贡去打探,这位年轻美丽的姑娘,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孔子居然让子贡去撩妹,子贡遵循了老师的命令,他来到女子面前表示,我一个北方之人来到南方,路途遥远,有点口渴,能不能赏我一杯水喝,女子虽然没有拒绝,但是她舀起江水并没有递给子贡而是放在了江水的岸边。第二次,子贡又来打探这个年轻的女子,我的琴弦琴坏了,让我来正正音,你的声音非常的美妙,穆如清风,合唱我心,姑娘再次严正地拒绝了,那么孔子这样再三去试探女子的情思。汉代的经学家可能想要抬高孔子,把《诗经》与孔子相连,美化孔子,或者就是一个故事,我们又读到了什么?假如当年真的是孔子如此的让子贡去试探,其行为是否有些龌龊?因此,《汉广》有种种的解题,我们今天从客观的角度,读到汉江边的樵哥表达的爱情之志,砍柴的樵哥儿无私的爱,他如同君子那样对美好的爱情追求向往,而他又超越君子的是虽然爱情不可得,但是自己并没有怨恨,而是甘愿自我奉献。
我想,这才是《汉广》这首民歌本身的立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