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对于鲁迅文章被删,评论者多半都是抱着悲愤的心情,语气也多半是冷嘲热讽,今天闹心,胡乱搜着看,竟然看到这种观点,原来话还可以这样说。
“当然,即便鲁迅是一座无法绕开的山峰,也并非这座山上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会不朽,都需要少不更事的青年学生耳熟能详。认真研读每一篇作品,深刻分析先生独具匠心的每一处遣词造句,是学有专攻的研究人员的事情;中学阶段少学几篇他的文章并非远离先生的精神,并不真的就会丢掉“民族魂”。
事实上,鲁迅生前就说过他的“思想比较黑暗”,不主张年轻人多学他。今天少学几篇先生的文章绝不意味彻底的拒绝和抛弃。许多对我们这个民族命运有所思考的人,都是在逐渐成熟的时候和鲁迅不期而遇,并和先生的灵魂达成高度默契的。
如果非要在青年学生的心灵还无法承受的时候,就用先生沉甸甸的文字加在他们身上,反而可能让他们对先生敬而远之,败坏他们欣赏先生的胃口,堵塞他们日后亲近先生的道路,甚至于视先生为语文学习“三怕”之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有时候,适当的退却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今天让鲁迅先生和学生一起“减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没准会让更多的学生对这个“可爱的老头”更感兴趣。也许,这样反倒在客观上保护了鲁迅先生,呵护了青年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