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德育故事》里面有一篇故事,题目是“庭式心许”,说的是宋朝刘庭式没中功名前,与同乡女子已有婚约,只是未下聘礼。后来刘庭式考中了进士,女子却因病眼盲,且家里甚为贫穷。很多人都劝刘庭式重新找一门大家闺秀,可刘庭式不负初心,坚守诺言娶盲女为妻,感动当时天下读书人。
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这位刘庭式,他是山东人,在苏东坡任密州太守的时候,他是衙门里的一位通判。
他是寒门之子,走的是中国历史上标准的阶级跃迁路径,在历史上没有特别的名声,不管是文才武略还是文治武功都不见记录,就是留下的两首诗也是平平无奇。
但是,他就像一朵开在冰天雪地里的梅花,幽香如缕,穿越近千年,在史料文书淡淡的几行字里留了下来。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朝士刘廷式本田家,邻舍翁甚贫,有一女,约与廷士为婚。后契阔数年,廷士读书登科,归乡闾访邻翁而翁已死,女因病双瞽,家极困饿。廷式使人申前好,而女子之家辞以疾,仍以佣耕,不敢姻士大夫。”
就是说,这刘庭式与一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女孩子从小就定下了娃娃亲,后来分开若干年后,刘当了官回来探亲,没想到邻居早已搬走,于是他多方寻访,然后才发现未婚妻竟然双眼瞎了,而她老父亲也死了,家里日子过得非常艰苦,刘庭式想要和女子完婚,结果人家不敢和他结亲,直接拒绝了他。
本来,无论古今,人都是有趋利避害之心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古代进士登科的读书人,刘庭式鲤鱼跃龙门以后就是官宦人家了,是个吃皇粮有身份的人了,只要稍微有点样貌,即便不能进入豪门,但随便攀一门比赤贫还盲眼之家的亲事,总是难不到哪里去的。倘若刘庭式不继续履行这个婚约,貌似也说得过去。
没想到,事情竟然反过来了。
既然人家都拒绝了,对于正常人来讲,这正好是个理直气壮就坡下驴的好机会啊,我都已经显示出了我的高风亮节了,是你们不接受,那这会儿转身就走丝毫不损我道德名声啊。
没想到,刘庭式还是没有后退,他坚持要跟人家结婚,理由就是:“先前既然有约定,怎么能因为老人去世、女子有病就退约呢?”
于是,他和该女子结婚了。婚后,夫妻二人感情非常和睦,经常手拉手一起走,还生了好几个孩子。几年后,夫人因病去世后,他很长时间都非常哀伤,也不续弦。史书上说他高寿,但是一直没有再娶。
苏东坡看到他悲伤如此,觉得很难让人理解,就问他:“你夫人是个盲女,也没见得漂亮到什么程度,你跟她白头偕老只是出于道义罢了,你的爱恋从何而来?你的哀伤又是怎么回事呢?”
刘庭式回答:“不管她是不是盲女,她都是我的妻子,她去世我觉得非常伤心。如果我只是因为贪图美色而有爱恋,是因为有这样的爱恋而悲哀,那这么说来,大街上随便抓个搔首弄姿的女子就可以当妻子了?”
苏东坡听了只好称赞他是个“功名富贵人”,就是从中国正统思想的角度夸他品格过硬。
但其实吧,能够支持他实践承诺娶盲女为妻的恐怕远远不止是品格过硬而已,还有更为深沉的爱。
因为其实,在他再度提出履行婚约的时候,人家是建议他娶家里的另外一个健康而且眼睛明亮的妹妹的,但是他拒绝了。
放着更好的不要,而且当年回来的时候是特意到处找寻才找到未婚妻的,这说明什么?只是出于道德情怀或者忠义信诺吗?
当然不止。
这是爱呀,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从时间中走过来的爱呀。她曾经是如此美好,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经年不去,日久弥新。
刘庭式不是薛平贵,不是陈世美,也不是元稹,他虽然远去,但是他绝不遗弃那个守望他的人,于是他在高中进士之后火速策马回乡,跨过千山万水,去找他初心牵挂的姑娘。
青梅竹马是你,双目失明还是你,一生都是你。
你在的时候,我与你双手相牵,生儿育女,你不在了,我就一人苟活,孤独此生。
守约不是因为有约,而是因为爱你。
面对这样一个忠诚、深情而纯粹的好男人,他的妻子何其幸福!尽管曾经多么艰辛,后半生还在黑暗中度过,甚至连名字都不为人知,但那又如何?她得到了最珍贵的爱,得到了足以延续她千年寿命的爱,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