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些错误的观念:
认为只有那些拥有运动细胞的人才能在体育领域表现杰出,把上体育课800米都跑得费劲归结于没有体育细胞;认为只有那些在音乐上有天赋的人才能擅长演奏某种乐器或是唱出动听的歌声,把学吹竖笛时手指僵硬、不灵活以及唱歌不好听归结于没有音乐细胞;认为只有从孩童时期开始学英语才能达到和英语母语者一样的水平,觉得接触英语学习晚的人无论怎么学习英语都赶不上母语者的水平。
这种想法,确实曾经一度限制了我,让我以此为借口打了退堂鼓,没有去追求自己原本可能喜欢做的、也许做了还有可能会很擅长的事情。
通过阅读《刻意练习》这本书,让我知道,原来我们以为的“天才”其实也是训练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这种才能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不同的是,有些人,通过适当的方法和刻意的训练,将它充分利用了起来。如莫扎特这般的天才音乐家,如果不是小时候就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长大,如果不是父亲对他的刻意训练,也培养不出他完美高音的能力。只是以前我们光知道结果,不知道过程而已。
这本书是由一名心理学家和一名科学家合作撰写的,分别是安德斯.艾利克森与罗伯特.普尔。书中,是以艾利克森的视角展开的,讲述了他在三十年的时间里通过研究了多个领域的杰出人物,包括运动明星、顶级音乐家、棋手、医生、记忆高手、商人等,调查了使这些杰出人物脱颖而出的因素,以及他们后来是如何去提升自己的表现和水平的。

01 1万小时定律的对与错
“1万小时法则”是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提出的,他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说到这儿,可能很多人就像打了鸡血似的,觉得自己只要在某个领域练习1万小时,就有希望成为该领域内领先者,就能从平凡人逆袭成大师,无论天赋、出身如何。
然而,作者认为,1万小时定律是不存在,这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那么,1万小时定律究竟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首先,不同的专业领域,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
其次,成功与练习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天赋虽然在其中不起决定性作用,却也会是一大影响因子。
再次,练习的成果并不与时间呈正相关,这也与练习方法相关。
最重要的一点是,有些人会将1万小时定律误以为是一种承诺,认为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只要做到1万小时的练习,几乎人人都能成为该行业或领域的专家。
不过,有一点是对的,也就是说,要想在某个领域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付出许多年的艰苦努力,这样才能与同领域那些同样刻苦优秀的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也许不一定恰好需要1万小时,但确实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刻意练习。

02 有目的的练习,走出你的舒适区
有目的的练习,区别于所谓的“天真的练习”,后者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简单来说,天真的练习,就是埋头干。
但是,通过这种形式的练习,人一旦在达到某个技能水平之后,并能做到自然而然地表现自身水平,那么即便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再有进步,甚至还有可能比曾经的时候更差。
这一下子让我想起了曾经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你并没有十年的工作经验,你只是把1年的工作经验用了十年而已”,这句话让我印象颇深,也许很多职场人士曾经经历过,或是正在经历。
人们一般认为,在某个行业干了多年的人,就一定比刚入行业没多久的人干得要好。事实不尽然,也许一个行医十年的医生还没有一个只行医5年的医生优秀。
事实上,你实际的工作技能并没有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而增长。相反,你一直呆在舒适区,反复做着一成不变的事情,其结果当然只能是停滞不前。
因此,有时候,我们需要逼自己一把,走出舒适区,试着做一些自己以前从没有做过的事情。试着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难的事情。
当遇到障碍或是瓶颈时,试着寻找不同的方法去克服障碍。这个时候,或许我们需要一个导师来指导一下自己,指明努力的方向。
相较于“天真的练习”,有目的的练习就更具目的性了。那么,它具备哪些特点呢?
1)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将目标分解,并制定一个计划,然后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去实现,直到能达到进步的期望,最终实现长期目标。
2)要专注。若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3)包含反馈。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让我们意识到自己还有哪些待提升的方面,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存在这些不足。然后,就继续努力,想办法加以改进。
4)需要走出舒适区。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如果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03 刻意练习,助你变得更加优秀
不同于有目的的练习,刻意练习还需要你知道自己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以及该怎样去做。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位导师,他能够布置练习作业,指导你达到他们或他们的学生曾经达到过的水平。
有些可能要说,我没有导师,或是我请不起导师,我找不到导师,那这个时候,我们又当如何做呢?
此时,我们可以自己创造机会,如果遵循刻意练习的一些基本原则,依然也能取得进步。
本杰明·富兰克林在自己早年的自传中,有提到自己是如何提高写作水平的,那个时候他想写出优秀的文章,但是没有人教他该怎么练习。
于是,富兰克林开始观察那些优秀的文章,进行仿写或复写,学习别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措辞,并将自己的文章与最初的文章进行对比,且在必要时纠正自己写的版本。
此时,他在练习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词汇量匮乏,无法在写作时做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
为弥补这一不足,他将一些文章改写成诗句。然后,过一段时间,直到自己将最初记下来的诗句和措辞完全忘记时,再把诗句改写成散文。这种方式让他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要找到正确的词汇,并增加了他对词汇数量的积累,以至于之后可以迅速从记忆中调用这些词汇。
之后,为了完善文章的总体结构和逻辑,富兰克林为文章里的每个句子写下提示线索,并将顺序打乱,使词汇完全处于无序的状态。然后等自己忘记那些句子措施和词汇顺序时,再进行复写。
他将从某篇文章中摘抄下来的、没有按顺序排列的提示线索,按照自己以为最符合逻辑的顺序进行排列,根据每条线索写出一些句子,并将自己写的内容与最初的文章进行对比。
通过这样的练习,迫使他该思考怎样在文章中理清思路。在文章中的某些地方,如果有发现,自己整理的思路与原文作者的思路不一致,他就会纠正自己,并试着从这些错误中学习。
富兰克林就是这样,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成为了美国早期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作家。
不过,比较幸运的是,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一些常见技能的练习方法,可以试一试,选择对自己最适合的。
最后
想要习得一项技能,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没有捷径可走。如果没有进步,并不是你没有天赋,而是努力的方向不对,没有用正确的方法来练习。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们的技能水平会出现退化。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他们减少或停止了练习。如果他们依然定期参加练习,那么技能水平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大幅下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