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越具体越明确越好
很多朋友在制定计划时,总想定一个“完美无缺”的计划,这个想法往往很耽误事儿。事实上,一个人越是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企图制定完美的计划往往效果越不好。这是因为“完美计划”本身自带一个缺陷,那就是变动性差。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一份缜密完美的计划往往有其无法克服的缺点,那就是你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受制于当时的资源和条件。而后期一旦资源和条件变了,就意味着这份计划可能无法顺利执行。而到了那个时候,你需要重新制定一份完美的计划,无疑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以任务为导向,未必非要定死时间
有些朋友制定计划还停留在学生阶段,也就是制定所谓的“时间表”。这种方式在实践中经常被证明是无效的或者收效甚微。学生时代我们有大把的时间,作息是很规律的,饮食起居更是有父母照顾,没有琐事干扰。随着我们进入职场甚至结婚生子,你会发现时间再也不像读书时那样富余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调整策略,需要学会统筹安排时间。而此时如果还继续沿用“时间表”,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例如,在这份时间表里,你规定自己早晨7点起床,晚上10点休息,中间固定时间阅读提升等。然而你会发现,也许头天你需要加班,结果第二天无法按时起床。这个时候一旦变化出现,时间安排被彻底打乱,你的内心就会打退堂鼓了:“反正今天的时间安排被打乱了,算了,那就等到明天再说吧。”而所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就在这样的拖延中,你深感焦躁不安,一方面深深谴责自己,一方面陷入巨大的无力感中。所以,在我看来,工作之后用时间表做计划的做法并不提倡。我们可以参考扎克伯格的做法,给自己制定一项任务,至于何时去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安排与调整。
3.区分可控与不可控因素,将目标集中在可控层面上进行细化
很多朋友都有一个固定的认知,那就是所谓职业目标,一定是自己做到了怎样的职位,达到了怎样的薪酬等。但实际上,我们需要区分可控与不可控因素。
“三年做到部门主管”这个目标如果按照上述思路进行细化,则可以分解为以下计划: (1)阅读30本沟通及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学习人际沟通的知识和方法,搭建领导力的理论基础。
(2)多留意多观察,每天写一篇工作日记,发现部门内部问题并想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直至形成可行方案,积极和现任部门领导沟通,听取对方反馈。
(3)留意公司内部的岗位变动情况,如果遇到合适的岗位可以毛遂自荐;如果各方面能力具备而公司内部没有机会,则可以留意外部机会,寻找适合的平台。如果一个人能将细化后的计划落到实处,则三年后做到主管的目标反而更容易达成。
通过上述分析,每年的计划都可以很简单具体,没有固定死时间,以任务为导向,每年只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将之养成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