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我们在公司的部门被优化了,到底是因为什么?
损益表,简单来说,就是:收入 - 成本 = 利润。
在一个公司里,对成本承担责任的部门,叫“成本中心”,比如人力资源部、财务部、行政部等。在一个公司里,对成本和收入同时承担责任的部门,叫“利润中心”,比如汽车公司里会有跑车事业部、SUV事业部、家庭轿车事业部。每个利润中心,都有自己独立的损益表。
大部分员工,甚至是大部分经理,是没有成本意识的,更没有利润意识。比如你问他,你1万元的税前工资,到手7000多块,但是你知道公司付出了多少钱吗?他多半是没有概念的。很多员工兴奋地跑去找CEO,说自己有个特别好的创意。CEO听完后问,这东西怎么获得收入、利润?他可能从来没想过。作为一个员工,或者经理,这样也许没问题。但是作为一个总监,或者CEO,这是绝对不行的。
案例一:
清晰知道收入来源
1937年,麦当劳兄弟制作了一份简单的损益表。表上显示,在麦当劳销售的25样产品中,汉堡包带来的收入达到了80%。因为清晰知道收入来源,麦当劳兄弟决定,砍掉了16样产品,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把汉堡包由30美分,降价到15美分。因此,麦当劳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
案例二:
透彻理解成本结构
你说,可我是开发总监,是成本中心,不负责收入怎么办呢?那你至少要建立成本意识。比如,你要知道,公司对员工的支出,和他的税后收入之间的关系。员工税前收入1万元,公司正常交税交金,那么支出大概1.4万左右。
那办公室租金呢?你的部门所占用的那部分办公室的租金、水电费、维修费,你算过吗?成为总监后,为了培养自己的成本意识,你可以试着去找行政部、财务部算算一年的办公费,然后平摊在自己员工上。比如办公费占员工支出的40%。那就意味着你一个1万元工资的员工,你的总支出,就是1.4万+4000元,总共1.8万。
那么,行政部、财务部、法务部、人力资源部,以及管理人员(其中包括你自己),他们的成本呢?他们并不直接创造价值或者传递价值,这些都是内部的有价资源,你使用了他们的服务,就该付费。所以,再用他们的所有成本,除以你所有创造价值、传递价值的员工总数,也许得出每个人分担的成本是3000元。那么,你的每个员工的成本,就从1.8万,变成了2.1万。
所以,你现在明白,员工拿到手7000元的时候,公司其实付出了2.1万。三倍。你有多少员工?50个?那就意味着,你部门每月的成本是100万。也就是说,总监大人,你带着你的团队,每月创造的价值比100万多,公司才有留着你的理由。否则,一定干掉。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利润中心负责人说,每天一睁眼,就欠了几十万。
案例三:
对每个部门,每个员工来说,要把公司老板视为你的投资人。都应该算一笔账:资本方为你投入了多少,你为他产出了多少?如果投资人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报,或低于他的预期,你就会变成他眼中的低效投资过不良资产,结果不言而喻。
案例四:
刘老师好!听这篇音频的时候,我正在健身房跳绳,两个月以来体重减了10公斤,周围的同事都非常羡慕并询问减肥的诀窍。 刘老师的观点告诉我们总监和总经理的思考角度,最近我更多的是从个人的角度思考: 我这个岗位有必要存在么?我这个员工有必要存在么? 几年前,遇到一个资深老员工,和他讨论工资高低的问题,当时他问了我一个问题:如果你做一个公司的老板,给你现在的岗位会发多少工资?因为员工最了解每天的工作量和价值,如果你自己当老板都不会给更多的工资,甚至只有当前的几分之一,那就很值得思考。这个偏差的原因在哪里? 伴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专家们预测目前一半的岗位会消失。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强调: 高层要有使命感,中层要有危机感,基层要有饥饿感。 考虑到人类寿命的延长,我希望自己能够对这个世界多做些贡献,在未来的世界中仍然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也是我坚持健身的内在原因。每天早上起来看到第一缕阳光,除了感谢上天,就要问自己, 1/我的责任和目标是什么? 2/我有什么资源?我的价值是什么? 3/如何搭建桥梁取得共识和双/多赢? 一些杂想、零星的记录,期待和大家共同进步。
案例五:
公司进货80元东西,卖100元,毛利是20元。站在员工角度,简单的计算是,如过每月你创造的毛利,不到你税后工资的3倍以上,公司基本就是亏的。比如7000元税后工资,你必须创造2.1万毛利。按毛利率20%计算,也就是10万的收入。
案例六:
很多人想进银行,国企,事业单位,就是因为它们过去不考核创利,是本着少干活、多拿钱的心态,削尖脑袋拖关系挤进去的。本质上,就是去占便宜的。一旦改为“创利考核”,就没有便宜可占了。
101.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案例一:
流程精简,剃节点。
某日本化妆品公司收到客户的抱怨,说买来的肥皂盒里面,居然有空的。于是为了预防生产线上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工程师想尽办法发明了一台X光监视器,去透视每一台出货的肥皂盒。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另一家小公司,他们的解决方法是买一台强力工业用电扇去吹每个肥皂盒,被吹走的便是没放肥皂的空盒。
这也许只是一个故事,但这个故事非常准确地说明了“奥卡姆剃刀定律” 那种对待流程,“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信仰。
案例二:
我们常常说“组织扁平化”,但是我们必须理解,组织扁平化,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减少信息传递的损耗。个人,是用自己大脑“指挥”自己双手,信息传递是没有损耗的;管理,是用自己大脑“影响”别人大脑,再用别人大脑“指挥”别人双手。这个“影响”,在每次信息传递中,都有非常大的损耗。所以,组织越复杂,信息传递次数越多,组织能力几乎必然越差。
上世纪80年代,杰克·韦尔奇接手GE时,发现整间公司机构臃肿、等级森严,这就导致组织迟钝、官僚。于是,他把原本8层的管理精简下来,把工资层级从29个级别调整到5个级别。这种“扁平化”加速了信息传递,对治疗“大公司病”有很好的效果。
案例三:
剃刀定律在我个人身上的一点应用: ①每天写12个番茄钟的代码。 ②每天平均跑步6公里。 ③每日睡前10-15分钟冥想。 ④每日感恩日记。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叫“少则得,多则惑。”座右铭之一,与剃刀原理无二。
案例四:
你有没有听说过神一样的“高考工厂”——河北衡水中学?(每年有100多人被清华北大录取)。衡中的一些严苛制度,据说可以用奥卡姆剃刀原理来解释。例如: 1)我们都承认一个实体:自习纪律必须严格,否则会影响别人。但是总会有人找五花八门的理由或借口,“挑战”这个实体。诸如肚子疼憋不住啦,口渴想要喝水啦,要出去问问题找老师啦……甚至有的人哭着闹着也要。衡中是怎么规定的?上自习不许去厕所,没有任何借口,没有例外!如果有人违反,无论什么理由,有没有请假,一律扣分!学校扣分,班主任受惩罚,所以学生一般不敢。 2)我们都承认一个实体——严格的纪律是成绩的保障。学生违纪,即使你是年级第一,也一样处分。那些要网开一面,考虑他是年级第一,可能会影响成绩之类的言论都是阻碍这个实体的一般性言论,都要毫不犹豫地“剃掉”! 3)还有一种我们从小就听惯了的言论:考试之前要放松。干嘛要放松?平时考试放松了么?模拟考前放松了么?你平常都在做题干嘛高考前要放松?平常考试前你打听宾馆房间么?平常考前拍毕业照么?平常考前早餐增加营养了么?那为什么高考前要分心去想别的事?那为什么高考前要分心去突然改变自己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奥卡姆剃刀定律解释,不是吗?
案例五:
我的理解:“从长远打算,兼职不如专业”的科学解读,说得很好。如果不是快饿死了,下班时间兼职打一份工,会损伤你正常时间赚更多钱的能力。
案例六:
奥卡姆剃刀原理的英文原话是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 因为复杂使人容易迷失,简化才容易对事务真正掌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措施本事又会带来新的问题,新实体就会不断出现。加上外界的机会和诱惑,不知不觉人就容易失去“初心”了。所以克制,克制,再克制!
102.如何用一个人的梦想点燃一群人的梦想?(合理的去给员工画饼!)
案例一:
“如果你想造一条船,不要急着找人来收集物料,不要给他们分配任务和工作,而是教晓他们渴望浩瀚无际的大海……”《小王子》(安东尼.圣艾修伯里) 我想,这句话融合了愿景、使命和价值观。
案例二:
我是教师,我的愿景:成为同学们衷心佩服的人,在同学们的尊重和爱中渡过这几年的时光。 把愿景翻译成具体指标:1 、课堂上:把控同学们的心流。让同学们感觉一堂课很就快过去了,完全不累,头脑轻松甚至有些兴奋。具体做法:①讲授新知识时从身边事情谈起,或者同学们特别关心的,或者提出一个反常而有趣又有深度的视角,激发兴趣,由此“侵入”同学们心流之中。②逻辑推理简朴严密,推出课堂核心考点。顺理成章,容易复盘。③典型例题示范讲解,清晰透彻,让同学们感觉自己又“顿悟”了,理解的更深刻了,自己又“成长”了,自信自己真的掌握到位了。④抛出习题,制造竞争,课堂气氛紧张肃静。频繁宣布最快做题进度,增加竞争气氛;做对者表扬,大部分人都表扬一遍。⑤败者不失自信,再想比试;胜者沾沾自喜,还想再来。至此,课堂时间到,课堂结束。求之不得,胃口更盛。⑥至此,松弛结合的一堂课结束,教师讲课条理清晰,通俗易懂,透彻深刻。同学们头脑清醒,面对作业条分缕析,很快完成。2、课后:较少与同学们“闹在一起”,但在每个同学很需要关心的时候送一份可心的礼物,或一场可心的谈心,成为“在一起时候不多但默默关心我”的人,而且这个人“有些智慧”。
案例三:
我发现成功的创业公司都有非常好的企业愿景,比如最近火热的摩拜和ofo,都是为了解决短途旅行的问题,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提供自行车领域的出行解决方案。还有罗胖的逻辑思维,愿景也是做最好的知识服务商。 作为创业公司,在事业初始阶段,特别需要一个正面积极的愿景来激励创业者本人和追随的员工,结合前面学习的课程,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意义感的重要性。
案例四:
听公司领导说过,公司的本质就是盈利。之前就隐隐感觉哪里不对,现在终于清楚了,是我们公司根本就没有愿景,一心只想盈利,员工很难有激情,而且一但公司有了点钱,很容易迷失。其实公司的本质应该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而盈利只是结果。 其实有了愿景,使命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为了实现理想,肯定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行为,再通过积极的价值观为选择提供依据,这样的团体或个人,才更具有竞争力,更容易实现自我的价值。
德鲁克说,企业的本质,是创造客户。
案例五:
7年前,刚参加工作的第1个老板,非常非常擅长描绘愿景(所谓“画饼”)。 那时候是团队有100多人,人均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但每个人都拿出吃奶劲儿加班加点去赶工,抱怨也没那么多,而且老板比员工还拼。 后来又遇到了一个老板,他说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擅长描绘愿景,也经常会说员工工资这么高,但却没有那么拼,而且老板自己一点都不拼。 结合今天老师讲的愿景和价值观,再反过头来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我第1个老板真的是自己内心有愿景,并且在付诸行动去努力实现它。 价值观这个东西真的很神奇,所谓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心甘情愿去做怎样的选择:进或退,取或舍,勤或懒、诗和远方或者眼前的苟且……
案例六:
像是在港口待发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大船,愿景就是向人们描述未知世界的一副画面,给人以憧憬。使命就是告诉通行的人,我们身上肩负着为他人探索未知世界的任务。价值观,直接决定了招募人员的标准,同舟共济的人方可上船。
103.如何保持收益在多个维度的平衡?(如何看待企业家的运气?)
案例一:
很多成功案例背后的主导人在回顾时多半会说,运气好。以前以为是胜利者的谦虚,渐渐才能领会,做战略决策每一步,每一个选择,每一个取舍,牵绊掣肘的种种,没有标准答案。兵行险招,事后回头看,唯有运气二字能概括。
案例二:
京东自成立以来,长时间处于亏损状态,刘强东会投注重金建立自己的物流,这不光要投入巨大的财力和人力,甚至可能错过电商的黄金时期,短期利益还是长期利益,你会怎么做? 顺丰前期为了铺开业务,在南方地区吸纳了大量的加盟商,一时地盘业务极速扩大。可是同时带来的是各自为战,体验变差,管理混乱。为此,王卫下铁令取消所有加盟商,要不被收编,要不就别玩。据说那个时候王卫出门都要带四五个保镖。现在顺丰上市了,回头看那段历史,王卫也惊呼好险。 马云可以说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你也也这么说,并且这么做了,股东们估计先把你给开了。 每个CEO都是孤独的舞者,就如润总所说,和旁边喧嚣的看客相比,下的根本不是一盘棋。 时势造英雄,《基业长青》里面的企业有一半都不在了,面对不断革新的技术,风起云涌的政治局势。我们能做的,就是选择当下最满意的选择。因为企业和人一样,是不会永存的。马云的目标是把阿里巴巴做到一百零三岁,你的企业呢?
案例三:
从员工到经理是如何管理员工,从经理到总监是如何管理部门,从总监到CEO是如何管理公司。都是管理,但要求的管理和艺术水平是层层递进的,需要统筹、博弈、平衡的能力也越强。这就像是登山,越往上走,你看到的风景越美,同时山路越来越狭窄崎岖,你需要更加的谨慎和更强的体能来保证。用上帝之眼看世界,你会笑而不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