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看的我很难受,看到结局,我再次哭成了狗。
在看小说之前,我已经看过根据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电影虽然和书上有些不同,但故事情节脉络整体一致。距离看电影已经过去了两年,再次重温,我依旧难以平复脆弱的小心灵。
富贵的人生是20世纪时期羸弱中国的缩影。
余华将中国20世纪时期的中国人民经历的所有不幸,都拼接在了富贵的一生当中,读完富贵的一生,我经历的二十多年的人生隐隐约约地显露出了本质。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无论时间的长短,我都无法避免生活的喧嚣杂碎,生活的无可奈何,生活的一如既往。
《活着》的一篇序言里这样写到:“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是啊,无论我们如意与否,我们都得接受生活带来的种种意外,忍受生活的残忍。
我还记得,小时候,邻居大爷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儿子是老大,大儿子结了婚有了三个孩子,为了孩子和老人的生活,他们夫妻两人带着小儿子去大城市打拼,把两个大孩子留给家里父母照料。生活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不容易,好不容易从农村到大城市,却还要干着最卑微的活计,他们靠收废品维生。虽然在大城市里这是一份卑微的工作,但是好歹也能够养活一家人,他们每年回家也都很体面。可是这样的生活并不长,直到那个噩耗传到家里,他们家的天塌了——他们的大儿子出了意外。大儿子在一桩收电线杆上的废铁时,触电死了,对于老人来说,一年见不了几面的儿子自此再也不会见到了,对于家里的两个孩子来说,还没怎么享受父爱就再也享受不了了。没了男人,一个女人要养活三个孩子和两个老人,这对于女人来说就是一个烂摊子,后来女人也改嫁了别人,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那个家。一个美满的家,现在已面目全非,支离破碎,只剩下大爷老两口。大爷一直跟着村里的建筑队干活,哪户盖房子,就去跟着去干活,挣些零用钱。我记得前几年回去的时候还见过他在干活。
小时候,看到他们一家人,我就是感觉很悲哀,很同情大爷他们,他们突然没了一个亲近的人,没了经济来源,他们哭的很伤心,我也跟着难过,但只是难过而已,我知道,这件事的风波一旦过去,我就不会难过了,对于他们更多的是同情,所以我认为他们也是一样。现在才略有明白,他们只是忍受着苦难,他们的痛苦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也不会减少半分。
活着很难。相比于富贵的一生,大爷老两口经受的痛苦也才是冰山一角。
可是那又如何呢,我们始终要在这世上活着,何不坦然自若,何不潇洒走一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