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举着爪机在迅雷上找了一部《同桌的你》来看,不由对自己的学生时代进行遐想。
故事有点太故事化了,没有生活感。
有些事情还是触碰到一些什么,譬如高中生谈恋爱,意外怀孕。其实最后作者还是希望跟初恋结婚的。
那一幕抢婚虽然是有点可笑和无稽之谈。还是导演和作者心里真实的写照。
剧中值得科普的是:小世界效应(六度分隔理论)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维基百科中也有这种理论的应用;不过还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论题;
如今社交网络如此的兴风作浪;人们其实是对陌生的兴趣和未知的好奇。
150法则(Rule Of 150)
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规模,他们就把它变成两个,再各自发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从自古至今的军队建制等管理中也时常出现150 数字的影子,dunbar认为这和人脑的进化程度有关。而Dunbar 提出的一个模型方程中,考虑了动物本身的大脑新皮质相对脑的比率,可以得到某种动物所拥有的活动群体的最大值。如果输入智人(现代人,Homo Sapiens)的比率,这个数值为147.8,大约为150。Malcom Glaweld在The Tipping Point中把150法则形象定义为:在一次不期而遇的聚会上,你不会感到尴尬的人数最大值。如果你用MSN你一定知道它能允许添加的最多的好友数就是150了。
150成为我们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无论你曾经认识多少人,或者通过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与多少人建立了弱链接,那些强链接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则。这也符合“二八”法则,即80%的社会活动可能被150个强链接所占有。
回到正题:同桌的你,上过学的朋友。这个同桌的“你”,你到底是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主角。这也就印证了中国一句古话。日久生情
.别想邪恶了,你们。其实想想自己的现在,在听听同桌的你。感觉自己那时候好单纯好天真,总以为世界上只有自己一个好男人。
周冬雨的戏路有些窄,除了演初中生就是演高中生,除了演高中生就是演大学生。总之怎么看怎么像学生。
每天一部剧,今天到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