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付春磊 | 来源:发表于2018-08-25 11:11 被阅读48次
    胠的位置

    胠(qū),腋下腰上的部位

    胠,亦(腋)下也。——《说文》

    胠,胁也。——《广雅·释亲》

    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素问·咳论》

          古代军阵的右翼 。如:胠翼(右翼。古代战阵有左右翼,借指事物之相辅相成者)


          譩譆为经穴名,又作噫嘻。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别名五胠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令病人发譩譆之声,此穴位局部能动应手指,故名譩譆。

    取穴定位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先确定大椎穴的位置,由大椎往下推6个椎骨(即第6胸椎),从其棘突下缘旁开4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名解】

    譩,通“噫”,伤痛声。《集韵》:“噫,伤也,又痛声。”譆,通“嘻”,悲恨声。《说文》:“譆,痛也。”注:“痛而呼之言也。”譩譆,哀痛声,即噫嘻。《针灸甲乙经》:“以手痛按之,病人言譩譆是穴。”按压取穴时,病人常有畏痛譩譆之声,因而得名。

         

          五胠俞。五,五脏六腑之代称。胠,古战阵右翼的名称也。俞,输也。五胠俞名意指体内的纯阳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督脉外传的阳热之气,而督脉的阳热之气由五脏六腑的精微物质所生化,本穴所受的纯阳之气也即是五脏六腑的纯阳之气,故名五胠俞。

    功能作用

    外散体内之热。

    主治病证

          主治心胸背腹疾患:如胸痛引背,少腹胀满,肩胛内廉痛,腰胁痛,癫狂,痫证,痴呆,不眠,虚劳烦热,热病汗不出,咳嗽,气喘,呕吐,目痛,目眩,疟疾,肩背痛,热病,胸痛,现代又多用譩譆穴治疗心包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感冒,心包炎,哮喘,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等。

                        本文来源大家中医和百度百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nw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