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感受气鼓鼓的小腹睡了一夜神奇般小下去了。
第一次我以为是巧合,第二次发现,不是巧合!
好了,方法很简单,睡前热敷任脉的中脘穴至关元穴这一段就行。
第一次我用的是穴位贴,从中脘穴一路贴了好几个,一直贴到关元穴。
这一次我懒了,热了自己很长条的黄豆灸袋子,睡前热敷了很久,早上醒来气鼓鼓的小腹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个人体会,这种适用于因腹部寒凉而导致气滞留在腹部不通畅引起的小腹偏大,至于水湿的话,轻微也有效,但要坚持。
至于吃多了的小腹大,嘿嘿,那还是老老实实拍吧,因为都是脂肪。
【黄豆灸】
黄豆灸制作附上海德老师的黄豆灸相关文字:
黄豆灸法里面最常用的养生大穴
有朋友问,为什么不用绿豆、黑豆或者石子呢?这是因为黄豆大小适中,性味平和,被称为“豆中之王”,营养价值极高,有调和脾胃、排除浊气、消除水肿等作用。另外,中医典籍《延年秘录》记载,服食豆子可以增骨髓。而骨髓生于肾,所以《黄帝内经》里说“肾之谷(物)为豆”,说明黄豆有助肾的作用。
为什么强调黄豆对脾肾的好处呢?因为灸法里面最常用的这些养生大穴主要就是针对脾肾的。
1.中脘
位于肚脐上4寸,正好是心窝到肚脐的中点位置。其主要功能是强健脾胃、驱寒化湿、调理中气,为健脾胃的首选大穴之一。
2.关元(孕妇慎)
中医有“针必(足)三里,灸必关元”之说,可见关元在灸法中的突出地位。关元穴位于肚脐下3寸,就是肚脐正下方自己的四根手指并拢的位置(不包括大拇指)。
关元为肝脾肾三经与任脉交汇的穴位,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为培元固本、补气益精,主诸虚百损,温养肾中先天之本的要穴。
3.气海
气海位于肚脐下1.5寸,关元到肚脐的中点,主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灸此穴(孕妇忌)可壮肾阳,补元气。
4.足三里
人体最著名的养生长寿穴之一。灸此穴可调理脾胃、和肠消滞、清热化湿、降逆利气、扶正培元。民间流传着“若要身体安,三里常(灸)不干”“三伏灸三里,好比吃母鸡”之类的谚语,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养生保健的经验结晶。
由于空调和冷饮的普遍影响,现代人体内寒气和湿浊大多比较重,借助温灸的热力来通经络、散积寒、排除三浊,真可算是找到对治的良法了。要是再与推腹法的外力推揉配合运用,简直是宝哥哥遇见林妹妹--绝配!
黄豆灸法的注意事项
1.上火的人先别灸肚脐以上的穴位
容易上火的人选用温灸法,暂时不要灸肚脐以上的穴位,并要和推腹、膀胱经刮痧(半个月左右一次)以及金鸡独立等除三浊之法配合使用,否则可能出现上火现象。如果这些方法您都用过仍然会上火,说明您内火太重,那就先要除三浊,等血气变清些后再施温灸不迟。
2.有一些排病反应很正常
温灸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肚子咕咕叫、屁多、发冷发凉、拉稀等现象,这都是体内寒凝之物消融消解的征兆,是正常的排病反应,应当坚持。
如果灸中脘穴时出现了心烦意乱的现象,您要检查一下灸包的位置是否放高了,如果不是,就应停灸。
3.灸前最好喝一杯温开水
我建议大家灸前最好喝一杯温开水,因为不少朋友在灸时,全身会微汗或者穴位处出汗,进而感到干渴。另外,有的朋友灸的次数密集了,会出现咽部干痒、咳嗽或有燥热感等类似上火的现象,这时就要多练习金鸡独立和转脚腕等功法,不过几天,症状就会消退。要知道,咽部干痒是身体需要补充水分的信号,很可能是灸法加速了体内浊水外排导致的,这时多喝些水就可以了。如果几天后情况仍未改变,反而有加重的趋势,说明您内火过重,应暂停温灸,改用刮痧来除三浊。
有的朋友问:“用热敷的方法代替灸,效果是不是一样啊?”其实,热敷和灸法的适用范围是不同的。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人体是一块需要灌溉的良田,经络穴位相当于管道,热敷就像是往田里洒水,而灸法则是往管道里灌水。
适合于黄豆灸法的体质
1.纯粹的虚寒体质
对于这种体质,温灸的热力就像寒冬里的阳光,及时而对症。灸法在这种情况下的应用比较好理解,我就不展开说了,下面重点探讨其他两种情况。
2.上热下寒、上实下虚体质
这类人很多,表现为身体上半部分血气瘀滞、燥热,火气大,脸上常起痘,心烦不安,下半身却是虚寒,气血不足,天一冷就脚底冰凉。
灸中脘(中焦)、关元(下焦)等穴位,虽然对缓解中下焦虚寒很有作用,但如果在心浮气躁时温灸,可能会引起上焦(心肺)烦热加剧,感到不舒服。
这时,就需要配合练习推腹法和金鸡独立法等引血下行之法,以实济虚,泄有余而补不足,收上焦之虚火,补下焦之虚寒。
若能在温灸时播放古琴曲等静心安神的音乐,引血下行、温灸热力和静心安神三方合力,互为补益,相互促进,自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3.冰包火体质
这种体质表现为:明明怕冷,但吃温热的食物或者着急生气就容易上火、舌头起泡、口唇长疮、脸上长包。
怕冷是身体血气不足,所以风寒会从毛孔侵入,促使皮肤表层形成寒凝之物,比如脂肪等,这将导致毛孔堵塞,排汗不利,中医叫做“风寒束表”,也就是“冰包火”之“冰”。
因为毛孔堵塞,排汗不利,身体通过汗液排毒的通道大大减少,而人体热气总是倾向于往上走,再加上吃热性食物或者情绪烦躁,都会促使气血上涌。那些本该由汗液排出的“三浊”就夺路而出,以舌头起泡、口唇长疮、脸上起包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冰包火”之“火”。
火大并不表明人体的能量很多,而是正常的排毒通道不通畅,正邪相搏,身体被迫以非正常渠道排毒的结果。这种体质的朋友用灸法就能温通寒凝之物,排汗祛寒。如果再定期在膀胱经上刮痧,双管齐下,效果更佳。
另外,推腹法和温灸关元、中脘等中下焦穴位一起用,可以健脾胃,减少“三浊”的产生;暖肾府,使小便通利;助肠胃蠕动,使大便顺畅;温通经络,使“三浊”下行之路无阻……这样,体内“三浊”就会大为减少。体表之冰可解,“三浊”大减,内火自消,不亦乐乎?
每每临睡前,做完推腹法后,我也会热两小口袋黄豆,置于关元、中脘之上,肚中温煦如春,微微汗出舒爽,不觉沉沉睡去。常常一夜无梦,醒来已是窗外鸟鸣,东方既白矣。
当您闲来无事,在家里看书的时候,不妨放上一盘古琴曲,热上三两个黄豆口袋,斜靠在床,温灸一会儿。豆香隐隐,琴声悠远,一卷在手,身暖心清,真乃一乐事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