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文责自负。
(一)西洋乐曲向来听的少,偶尔兴致所至,会放上一段小提琴曲,其中以《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人之歌》)为居多。该曲弓弦繁复,忽尔阳春三月东风骀荡,忽尔又梨花带雨愁苦逼人。舒缓时如溪过浅涧,鱼游石上,历历可辨。迅疾时则似飞瀑挂崖,激雾荡气,溅珠鸣玉。尤让人惊诧处是琴音拔高时,弓弦急如电光石火,心神为之漾晃。倏忽,宛若公鸡报晓时被人掐住颈脖,没了亮响,寂灭,琴音仿佛迷失在虚空中了。顷刻,又伊伊呀呀的响了起来……
(二)雨后天晴,沉寂的广场又要喧哗了,几支广场舞队争奇斗艳,一派歌舞升平。
中国是衣冠之国,礼仪之邦,自古一代王者兴,必有一代礼乐歌舞。季札观乐,而知兴亡更替。
昔时黄帝作咸池之乐,悟天人合一之道。周武王的大武之舞,天下归心。汉军在九里山的楚讴,胜负遂定矣。秦王破阵乐的煌煌,昭示大唐之兴盛。
太祖举兵逐鹿中原,一路秧歌,过黄河,过长江,其秧歌有破阵乐之喜乐,故能席卷天下。而文革的忠字舞,因礼乐全废,惟有旧石器时代的巫魇,倒是和红灯照的踏歌差相仿佛。那是因为北方凋敝,文明衰弱,故义和拳等道门得以孽滋。
今日之广场舞,其源自秧歌舞和忠字舞,终究不得礼乐之正,故难开一代之风尚。
(三)鼓乐由来已久,今番聆听了《龙虎斗》,开声气势夺魄。那鼓槌不是敲在牛皮面上,而是仿佛巨灵神挥万钧铁锤,击打在不周山巅,地动山摇,万物劈易矣。
鼓乐早先是享祀专用,其变奏有讲究,至多六变。何谓六变? 据古书记载,其一变,川泽之神见;二变,山林之神见;三变,丘陵之神见;四变,坟衍之神见;五变,地神见;六变,天神见。
由此想到东瀛的太鼓,如今倒是有名的很。其原先就是神道祭祀招魂之用,渐渐成为地方旅游招牌节目了,也是始料未及的,此又是题外话了。
(四)前几天,网上观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折子戏《贵妃醉酒》视频,嗟叹不已。何以梅博士能出神入化的演绎出贵妃,眉目神态,似女人又胜似女人。
忽又想到宋代词人晏几道评论其父晏殊的话:“先元献公词中不作一妇人语。"
如此,似可做梅博士的注脚。象外之象,诗家词人和戏曲,亦是可以殊途同归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