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生活中,当前主流的公司治理理论其实并不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发挥。这些理论往往认为集体智慧大于个人智慧,多数人的意见比少数人的意见更正确。比如董事会奉行的票决制就是这一原则的产物。之所以要奉行这样的管理,初衷是为了解决企业家和投资人的利益冲突。投资人出了钱,那自然就有权力要求企业家的每一个决策都要符合公司的共同利益。
但企业家和投资人之间除了利益的冲突,还有认知的冲突。投资人以赚钱为目标,关心投资回报率,而企业家如我们前面所说,他们有对未来更为独特的判断,他们可能对一些赚钱的机会不屑一顾,或者对一些人现阶段看起来完全不赚钱的机会跃跃欲试。
现阶段的公司治理理论,可能有利于约束企业家做出有损企业的行为,督促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与此同时,它也约束了企业家的想象力与判断力,约束了企业家精神的发挥 。
最著名的一个例子来自苹果公司。乔布斯在1975年创办了苹果公司,但1985年,他却被董事会赶出了这家公司。
表面上,是因为他主导的电脑项目业绩严重低于预期;但实际上,这背后仍然是认知和理念的冲突。
乔布斯作为典型的企业家,能够容忍短暂的利润下滑,他的容错率较高;而董事会和投资方是不愿接受投资回报放缓的。
12年后,苹果公司面临破产,董事会又不得不将乔布斯请回来。但乔布斯在这时提出了一个条件,新的董事会成员由他来挑选。
1997年,乔布斯要求董事会全体辞职,只有董事长一个人可以留下,然后他很快组建了新的董事会。
其间他邀请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亚瑟·莱维特,但后来在他看见莱维特一篇关于董事会的文章后,又收回了这个邀请。
莱维特在这篇文章中大谈特谈要如何建立董事会的强势地位,显然乔布斯不认可这一观点,他要做到完全由他说了算。
如何平衡资本所有者、投资人和企业家的关系,是公司治理永恒的主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