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孟子·告子上》07:找见自己的“善”

《孟子·告子上》07:找见自己的“善”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2-10-24 09:00 被阅读0次

《孟子·告子上》07:找见自己的“善”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唯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魏书生老师教学时,头一件事就是让学生列出自己身上的二十条优点和长处。客观来讲,有多少人能一口气列出自己身上的二十条长处?实际上,任何一个人身上的长处都不止二十条。只不过,长期受纷纭生活的冲击,慢慢地连我们自己也很难清晰看到那些优点和长处了而已。所以,找见自己的“善”,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是教育发生、发展的起点。

如果说魏书生找到了教育发生、发展的起点的话,孟子则早在两千多年前便找到了整个人类在精神世界进化、发展的起点。

一、通过表象看本质

现象是什么?“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遇到丰年,物质条件丰富时,子弟之中多数人会表现出怠惰来;遇到灾年,物质条件匮乏时,子弟之中多数人会表现出暴虐、急躁来。这些都是现象,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前面,孟子明确提出人“性善”的本质属性,这个本质属性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孟子认为是环境使然,丰年的环境,容易滋生人的怠惰;灾难的环境,容易让人急躁、暴虐。这些表现与人“性善”的本质属性无关,不能因为这些现象,否定人“性善”的本质属性。

二、通过个性找共性

在农业大国谈人的本性,孟子仍然举农耕的例子。

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土地上基于不同的气候条件种田,最后的收成当然会有所差别。如果从共性的角度看,又可以看到他们有相同的起点——一起种田,可以看到他们有相同的结果——都有收获。

为了更深刻地说明个性之中蕴含着共性的道理,孟子进一步举了打草鞋的例子。即便有人不用鞋样打草鞋,他也不可能编出一个大箩筐来。因为,所有人的脚是有共性的。

什么是人的共性?孟子没有明说,但“性善”的观念已经跃然纸上了。

三、通过简单悟复杂

从简单来说,易牙为什么会成为天下人公认的好厨子,是因为对天下人而言,好味道有个基本的共识。师旷为什么会成为天下人公认的好乐师,是因为对天下人而言,好乐声有个基本的共识。郑国的子都为什么会成为天下人公认的美男子,是因为对天下人而言,好容色有个基本的共识。

既然人在味觉上可以有共识,在对好乐声的感受上可以有共识,在对好容色的鉴别上可以有共识,为什么就不能在较为复杂的心的运作机理上,就不可以有共识呢?

正像简单的感受可以有共识一样,复杂的感受也可以有共识。

这个共识是什么?

孟子明确指出——“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复杂的感受,只能用复杂的“理也,义也”来概括。不容易理解没关系,孟子马上给你提供第一流的理解工具——圣人。

圣人做什么事儿,总是让人很爽的,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思想精神就是对“理也,义也”最好的诠释。我们在行为上越趋近于圣人,便越能感受到这个“理也,义也”的妙处。

孟子没有反复强调“性善”,也没有让人类概括总结整个人类的二十条优点和长处,只号召人像圣人那样,不断用“理也,义也”滋养自己的心。

一句话,找见自己的“善”,不一定是找优点和长处——有益身心的事儿,多做就是了!

相关文章

  • 《孟子·告子上》07:找见自己的“善”

    《孟子·告子上》07:找见自己的“善”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

  • 《孟子·告子上》06:性善论

    《孟子·告子上》06:性善论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

  • 《孟子》感言集之50:仁义礼智

    早起,高声朗诵《孟子.告子章句上下》,其中对于告子与孟子之间关于人性的善与不善的激烈的辩论中,领悟到人性决...

  • 如果男人说你性感,其实是想上你

    “食色、性也”,这句话其实不是孟子说的。《孟子·告子上》:孟子与告子辩论,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

  • 食·色

    孟子与告子辩论,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告子上》 ...

  • 123图书馆的上善

    孟子说,人性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 王阳明《传习录》下252——无内无外

    原文直解 又曰:“告子病源,从性无善无不善上见来。性无善无不善,虽如此说,亦无大差。但告子执定看了,便有个无善无不...

  • 人之初

    人性之本是古而有之的争论点,而我赞同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告子上》:“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

  • 《饮食男女》:一家人,都是靠吃饭联络感情的

    中国有句话,叫做民以食为天。而在《孟子·告子上》里,孟子与告子辩论,告子曰:“食、色,性也。”吃饭和性都是人的本能...

  • 孟子第三十二课(告子章句上第一~四节+孟子与告子辩论人性)

    9.5学习了孟子第三十二课(告子章句上第一~四节+孟子与告子辩论人性),原文如下: 告子章句上·第一节 告子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告子上》07:找见自己的“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dow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