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中国的国饮,也是世界三大健康饮料之一。可最初的中国茶却并不是作为饮品出现在世人眼前的,关于茶叶的使用发展过程大家都知道吗?
民以食为天
俗语有: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茶的利用,最初是当作食物行之于世的,最简单的道理便是:在原始社会,有东西果腹使人们得以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传说神农时期处在渔猎社会向农耕社会转变的时期,当时先民的生活十分艰难,采集经济占据重要地位。陆赏的《新语•道基》中提到:“至于神农,以为尝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人食五谷”。更是证实了,植物用来果腹是古人的第一目的和最初的出发点。
茶叶,尤其是茶树鲜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增加人体的免疫能力。茶叶因为自身的清香,也常被当做调味品,用来烹煮食物;后来也把茶叶当成主食,加上糙米、蔬菜之类,果腹的同时,也能生津止渴。
药食本同源
在《神农本草》中提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所以茶的解毒功效也是神农在寻医找药的过程中发现的,从此开始了对茶树资源的利用。当时人们对茶药用功能的探索方式是零星、随机和不系统的,但也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药用的感性认识,在不断的实践中人们发现:茶具有解毒、清火、提神、消食等治病和保健效果。
慢慢的人们对于茶叶的探索由偶然走向自觉,到了东汉时期,张仲景用茶治疗下痢脓血,在《伤寒杂病论》中具体记述了茶的药物效用:“茶治便脓血甚效。”神医华佗在《食论》中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他还把茶叶运用到平时的药方当中,主治疲劳症疾。到了魏朝时,名医吴普用茶治疗厌食、胃疼等症状,并把茶作“安心益气、轻身耐老”的养身保健药品。
到唐代以前,人们已经比较完善的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并积累了大量以茶治病的经验,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记载,影响深远。
饮用后来者居上
茶叶的饮用是后起的,是在食物和药用的基础上建立形成的。唐代陆羽《茶经》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有人认为是神农在野外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出微黄色的水,喝入口中可以生津止渴、提升醒脑,这便是中国茶饮起源的普遍说法。
六朝时,更是出现诸多“以茶代酒”的名篇故事,掀起喝茶的风潮。但在唐代以前,人们通常在煮茶时放入姜丝、盐、酱油等调味料,丰富茶汤的口感,后世称之为羹饮。到了唐代,茶圣陆羽正式将代表茶的“荼”更名为“茶”,同时确立煎茶法,仍会在茶汤中加入盐。受环境影响,唐代喝茶风潮兴起,茶饮品正式进入百姓生活,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茶的发展并不是止步于唐代的,作为一位传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少年”,在此之后的发展更是惊人。大家对于它的哪方面更有兴趣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