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 文科生的身份,是套在所有文科生头上的枷锁。至少,曾给他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负担。这里的文科生,我主要指的是学中文、历史、政治、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学生及研究生。
我是一名某985名校的中文研究生,今年毕业后,虽然也不是没有找到工作,但还是觉得文科生的身份在这个时代太尴尬了。他们很多人可能觉得自己很快乐,但我还是替自己的命运发出一声悲叹。
四个月前,我在北京参加了18届的校友会,那里大咖云集,很多知名的学长学姐分享经验,他们之中有商业的高管,有创业公司的ceo,有技术人才,18届的新成员也是藏龙卧虎,但我们交流了一下午,也没找到几个学文史哲的校友。他们为什么集体缺席了属于他们的校友会呢?是他们太清高了吗?在我看来,还是他们的学科太边缘了,无法和参会的大牛们形成利益的沟通,对他们来说,校友会也并没有吸引力可言。
半年前,我参加了在北京某地产公司前10强的面试,在无领导小组讨论环节,作为一名文科生,我在商科、建筑等专业人才面前几乎找不到一句话说。我们的同学也面临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在食堂讨论学术脑洞问题时,侃侃而谈,刹不住车,而到了面试场合,却成了没有用武之地的丑小鸭,无法和周围的选手融为一体,发言也经常很尬。
我一个中文同学,因为口才出众,经过三轮以上面试,进入了北京一家不错的地产公司,当周围的同事得知TA是中文出身时,都惊呆了,认为中文系是不会也不可能进入地产公司工作的,哪怕是品牌等需要创意的岗位。在他们看来,中文等于文学,文学又和语文老师绑定了,文科生要去当老师和公务员,或者做一名报社的编辑。仅此而已,很难发财致富。之于成为作家或知名学者,几乎是很多人无法实现的梦想。
作为一名文科生,我们大多数不会ps技术,不会剪辑视频,不会电脑软件操作,不会广告和新闻传播,只会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大量地借书,来消磨时间。和理工科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相比,我们看书的一类人总是显得如此不合时宜。我们啃的那些艰涩、枯燥的书对这个时代毫无用处。
我们中的人很多性格内向,疏离于这个时代。他们找工作最不着急,那些最热门最挣钱的秋招岗位和他们无缘,比如地产、金融等岗位。到了春招,他们依然很有定力,在一所北京也算一流的985名校,中文系的十二名硕士研究生,到了5月份居然还没有开始找工作,他们还集体报名了一个编辑类的岗位,公平竞争,颇有名士的气质。出版类的公司或事业单位,校招往往到了五月甚至六月,很多优秀的出版社也基本没有校招名额,他们给的工资也很低,一切都说着出版业已经成了夕阳的产业,人文艺术已经几乎没有了大众化的可能和余地。
我有一个本科好友,性格极其内敛,高考因为几分之差而与华中某985名校擦肩而过,他大学毕业后,待业了整整两年,他恐惧就业,也觉得自己过于内向的性格不适合工作。他精通电子计算机,但没想过拿它当职业,他很有想法,热爱二次元、科幻小说和一些网游,但也没有发展成自己的副业。他在这个欲望化的时代里没有发展的空间,只是静静地守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在中国,像他这样的人太少了,他的性格和行为也不值得提倡。但他不幸的是生在了这样一个欲望化时代和空间里,我曾经说,如果他生在80年代甚至90年代,可以过上很诗意悠闲的生活,甚至能成为诗人、艺术家,那时的大学还包分配,在一座中小城市里,从事着稳定的工作,过着清闲而舒适的生活,而今天这个时代将这一切都拦腰斩断了。这个时代已经不具有他们发展乃至生存的条件。
我们到底是无力还是无能呢?在我看来,他们有能,却疏离于这个时代太久,也变成了无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