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对简书上的诸位而言,高考没有直接的关联了。但高考题目东意义是超越试题本身的。望与你有益,多有获之。
2011•新课标全国卷)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望思考,再选择。
公元前399年的苏格拉底之死或者说这场对苏格拉底审判是西方文明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苏是被票死的,对此,有人说“雅典背叛了自己”。但无论如何这都给苏的生命画上了一个精彩的句号,伟大人物中需要有不同的死去方式。
中国古代有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而西方有三朽,洛必达说人一辈子有三次死去,第一次是肉身的死亡,第二次是社会关系的清楚,第三次是被世界遗忘,于是1661年洛必达出生于法国中世纪的王公贵族向他的老师伯努利花了大价钱买下了洛必达法则,为人知道,于是不朽: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每个人都有死亡的时候,如果面对死亡,是每一位生者都要考虑和面临的问题。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在苏格拉底的价值观中,城邦法律重于个人性命。他选择慷慨赴死,而不是畏罪出逃。在这场关乎性命的申辩之中,说出“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的话语,苏格拉底被冠以不敬神灵和蛊惑腐化青年之罪,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洞悉言论背后的利益。对于苏氏这样一位思想家而言,什么比生命更加重要?无疑是思想之自由,故至死尚在捍卫思想自由。
2019-2-9 十四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