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女儿一同看了《菊次郎的夏天》。很早就想看这部影片,因为太喜欢那首脍炙人口的钢琴曲。这首出自于大师久石让的曲子轻快淡雅,让人情不自禁跟着音乐微笑摇摆。
影片的主角是本无交集的两个陌生人:父亲早逝、母亲远走他乡,与外婆相依为命的小学生正男;不务正业、游手好闲、颓废又爱贪小便宜的中年痞子菊次郎。
暑期到了,正男四处找同学玩,但小伙伴都跟着家人外出度假了。孤独的正男提着篮球走到学校操场,体育老师告诉他:篮球班也放假了,你为什么不跟着家人一起海边享受假期呢?
正男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外婆上班去了,桌上留着给他做好的饭。
与大多数中国影视剧中古灵精怪、心思活跃的儿童形象不同,正男是典型的缺少与父母互动的留守儿童形象:沉默寡欢,表情和眼神看上去憨腆而木讷。
其实,就算是正常家庭的孩子,象国产片中那样精明伶俐、内心强大的并不多见。中国的屏幕上有太多“小大人”,他们的言行完全是为了迎合成人观众的口味,台词和表情虽然精彩热闹,但总觉有些脱离实际。
当邮递员送来包裹需要正男盖签收印章的时候,正男无意间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本老旧的影集和一些书信,他看见了年轻时候的外婆和妈妈的相片,并得知到妈妈的居住地址。正男忽然谋生出要孤身寻母的念头。
刚出发,正男便被一群年轻小混混拦截勒索,路过的邻居阿姨看见后,立即出手解救。当阿姨得知正男要一个人去丰桥市寻找母亲,便“命令”老公菊次郎陪同正男一同前往。
菊次郎一开始“心怀鬼胎”,带着正男去参加赛车赌博,几乎输光了正男的路费。
在正式踏上旅途后,菊次郎使尽了既搞笑又无赖的伎俩,想方设法连蹭带骗,搭着各种顺风车接近目的地。一路上,他们状况百出、笑泪交织。遭遇了一些恶人、也结交了许多朋友。经历了一系列鸡飞狗跳,然而并没有皆大欢喜的结局。
这是一部交错着暴力和柔情的公路片。专攻小男孩的变态色魔令正男心悸到恶梦不断,几个地痞流氓对菊次郎下的狠手也让观众胆颤心惊。但更多的镜头中,是一群陌生人所给予给正男最大程度的温暖和善意。
这些人当中,有好心的宾馆经理、热情的青年情侣、周游世界的小说家、形象怪异的飞车二人党。他们看上去都是些不入主流的边缘人,但都不约而同、心甘情愿放下成人的身段,为正男耍宝扮丑,陪他度过一段悠闲美好的时光。
观影的时候,我真心觉得他们玩乐的方式多少有些无聊低级,比起其它影片很多精心设计的高智商搞笑桥断,这里面的场景要幼稚许多。我甚至觉得某些画面削弱了整个片子的质感。
但过了几天想明白之后,我又敬佩起导演的处理方式。作为家长,即使是面对自己的亲生孩子,我们都很少有足够的耐心全情投入地跟孩子逗乐,我们不太愿意放下高冷的大人范去和孩子打成一片。
当过爹妈的人都知道,因为思维方式和笑点的不同,跟孩子玩耍,哪怕只有半小时也会累得狼狈不堪想尽快逃离。
所以,这些路人们陪着正男玩的不太精致高端的游戏,其实正是我们亏欠了孩子们的温情连接。
旅程结束,菊次郎和正男在最初见面的桥上分别。未来的路上,他们不一定再继续同行,但相信这个夏天的阳光,一定会驱散男孩心中的部分阴影,照耀着他成长。
之前下载影片的时候,女儿看见介绍里面的类别是“喜剧”。看到结尾,小朋友表示出忧伤和迷惘:他(正男)都没找到妈妈,为什么还是喜剧片呢?
在小朋友的心中,善恶有条明晰的界限。每个寒暑假都有妈妈陪伴着的小人儿忍着眼眶里的泪水,向我发问:正男的妈妈为什么不要他?正男为什么不去与母亲相认?
我该如何向她解释?这个世上的确有“抛弃亲子”的母亲,不是所有的“母爱”都纯粹伟大,虽然,这些妈妈自有她们的局限和无奈。
她现在还不太明白,生活的原貌,其实就象这部片子一样,错综着希望、失望、丑恶、善良…….电影里的那段假期之旅,就是我们浓缩版的人生:有残酷,也有无数的美好。
虽然正男最终没能与母亲团聚,但这一趟路程并没有白走。
菊次郎被正男的执着所打动,他在中途悄悄地转道去养老院看望曾经抛弃了自己的妈妈;而同样被母亲遗弃了的正男获得了爱的信物 —— “天使之铃”,他未来的人生不会因为缺少母亲而失去希望。
在这个夏天,菊次郎与童年时的自己重新相遇,他给了那个孤独的少年踏实的拥抱和陪伴。
与《战狼》之类的主旋律或正能量影片比较起来,我还是更喜欢类似《菊次郎》这样的写实生活片。里面的角色虽不那么高大上,却更接近真实普通的人性。当我们对剧中人抱持感叹和同情时,也是在宽慰、理解我们自己。
生活中也有不少如菊次郎这般的市井人物吧,他们并不会刻意去展示自己的美德和善意,他们顺其自然地做着某些事,当他们身上闪烁着光芒的时候,或许自己也不觉知。
菊次郎并不是“英雄”人设。然而,当他为正男抢来那串“爱的风铃”,当他为正男编导一场场萌蠢的游戏只为逗小朋友开心,当他被黑道打手揍得浑身是血却骗正男自己是从楼梯上摔下来的时候,谁能说这个一脸猥琐的中年无业游民不是正男心中的英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