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朋友推荐了「妈咪OK」公众号转发的华东师大心理学教授陈默的文章《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仔细读完,很有感悟,随手记下来,以作自身的诫勉。
陈教授在文章中明确指出,当今中国家庭教育之难在于有太多的教育悖论需要面对。她认为:1)中国在1993年取缔粮票,整个民族不再为吃饭发愁,孩子成长于独套公寓,带着天生的孤独感,生计不愁的孤独感会触发深度的思考,现在的家长和老师未见的跟得上孩子的思考深度;2)现今中国孩子的感情负担很重,这是源于几代家长的爱和期望,孩子们也在不断地努力读书,但努力的成果似乎总与家长们的期望有很大的距离;这种落差催生了焦虑、脆弱等负面的情绪;3)现在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这个我深有体会,自家的娃不到六岁,已经有了很强的平等意识,会要求家长听完他的意见;4)现在孩子现实感弱、善良、对个性化要求高。孩子少有接触社会真实情态的机会,看到的都是岁月静好,价值观也是在这种静美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相对无忧的生活环境又会让孩子们有了从小到大物质个性化的基础,久而久之,精神和思维也就个性化了。文章最后陈教授总结,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第三只笼子”,所谓第三只笼子,就是指一个不确定的心理环境,家长一边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另一边给孩子们巨大的压力。家长想控制孩子,又希望他翱翔云际,这本就是悖论。
随着自家神兽的不断长大,我也有了不少体悟,读完陈教授的文章,有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秩序和变化了的孩子们有些格格不入。礼义廉耻、忠孝节义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伦理是中国社会的文化基石,深入到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和基因。中国的文化核心是“家”文化,传统的家庭伦理秩序中,家长有着绝对的权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今的孩子有了非常强烈的平等意识,自家不到六岁的娃,时不时的会冒出一句“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呀?”这样的灵魂拷问。知识和信息在广泛渠道内的高速深度传播,孩子们很早就有了足以支撑起他们独立人格的知识,有了知识自然就寻求平等。中国的家长又难以从内心深处接受这种平等,于是就有了格格不入的矛盾,孩子会认为家长蛮霸不讲理,家长对孩子挑战其权威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镇压。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会随着年龄增长,很自然的遵从中国的传统伦理秩序规则,孝老爱亲。但在成长期,家长如果仅是坚持“父为子纲”的家庭伦理秩序,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家庭失序。
家长的矛盾心理并不利于对孩子行为的纠偏和校正。我认为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对孩子行为的纠偏和校正,每个家长都会孩子寄予厚望,并希望自家的娃一直是“更高、更快、更强”,现实往往是无情的打脸,期望和现实的拉锯,每天都在进行。作业的时候,家长们恨不得撸起袖子自己上,取娃而代之;游玩的时候,家长们又是一副样貌,母慈子孝,天伦融融。很多时候,家长对孩子恨铁不成钢,转念一想,这些事儿又不能全怪孩子,家长们不时的进行自我灵魂拷问,时间久了,孩子对于家长的语言艺术和行为艺术也会无所是从,甚至分辨不清。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孩子也真是不容易。
平等的沟通环境相对于无边界的爱,更重要。中国人不善于沟通,特别是不善于平等沟通,我们更多的是接受指令执行,而缺少反馈交互的沟通过程。对于孩子,家长们给予无微不至的爱和关怀,但是缺少倾听和沟通,每每孩子们要说点什么的时候,家长往往一句“你小孩子,懂什么!?”中国家长会天然的认为不需要重视孩子的观点,他们什么都不懂的认识根植于心。家长只考虑给与更多的爱,而少问孩子他需要的是什么。这就像我们给人送礼,送的都是自己认为好的,或者我们自己认为收礼物的人会喜欢的,可实际情况可能是相反的。平等的沟通,倾听孩子,不把孩子当孩子应该是更有助于亲子关系和对孩子思想和行为的校正与引导。
权力的让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境都是困难的,随着孩子们人格独立的建立和完成,他们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最重要的就是在家庭的话语权,他们希望得到家长的尊重和平等以待,他们希望能够顺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家长如果仍旧坚持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指挥棒来成长,就必然是事倍功半的情况。
客观的来看,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困难是家长和孩子共同造成的,主要问题在家长,家长需要在各种教育悖论中形成一致的理念,并坚持贯彻。家长不应该只是站在自我的角度,一厢情愿地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自以为是地为孩子设定自己向往的目标,这就难以做到和孩子共情,真正的懂得自己的孩子。
不能要求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只能建议孩子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接受他成为了那样的人。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要不停地问自己,无条件地接受孩子的所有,能做到吗?坚定地告诉自己,作为家长,我们最多是孩子的顾问,绝不是主宰。
平等对话(网络图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