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可以看春秋时期的礼仪,他们并没有被废除,但是他的内在是没有人心的推动的,那么这种礼仪便仅仅只是一个空虚的东西,一个壳。
礼是需要内在的仁心推动的,因为我们创造礼的目的,便是能够让我们的内在的道凸显出来,而不是让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好等等,也不是告诉我们这是一条无法违背的法律,因为这是脱离了我们创造礼仪的本质的。
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有礼而无本质的例子,便是大夫八佾舞于庭时(八佾舞是只有周天子才能用的舞蹈,大夫无法享用),如果你只注重外司的利益,而不注重内在的仁心的话,那么你可以将这些事情看作很正常的事情,你可以认为大夫这种僭越的行为,仅仅是想要告诉别人他是一个守礼的人。
很多时候如果一个人仅仅懂得礼仪,但并不懂得为何要这样做的话,那么这个礼仪也只能成为一具空壳。当时孔子到一个寺庙的时候,他便遇到了这样的懂礼,但是不懂为何要这样做的情况。孔子提醒的做法其实很高明,他一直在不断的询问这些理气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委婉的提醒当时寺庙之中的人你们这样使用礼器,这样摆放礼器是不符合真正的礼法的,但是这些只懂礼而不懂得内在的人,并没有明白孔子的意思。
在平时我们比赛的时候,我们所遵守的便是礼仪,但是如果你不明白礼仪的内在的本质的话,那么你就不会明白为什么我们要比赛,为什么我们的比赛着重强调的并不是谁输谁赢。
我们中华民族的礼仪已经延续了数千年,若你不明白礼仪的本质,那么我们最终留下来的礼仪很有可能便是偏离了初心的。当礼仪丧失了仁心的时候,那么礼仪的崇高性便也丧失了,我们没有办法告诉别人为什么我们要守礼,我们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守礼。
我们的礼仪都是必须要为我们的仁心服务的,如果我们的仁心不外推的话,那么我们便不能说自己是有德行的人。就像是三年之丧一样,,我们如果不去遵守这条礼仪,我们的心便不会安。
其实你也就是一个仁心外推之后外显的事情,我们最近可以外推至父母兄弟身边,便是孝悌。然后便可以外推到君王身上,这是忠。推至天下那就变成了信。这一切的仁心只要外推出去,那么它便会变成一种礼。如果我们的理没有做到在内在拥有人心的话,就如学而不思一般,我们在实施这些礼仪的时候是迷惘的。
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的那些如何去学的策略或者什么是仁,都是在为了能够让我们行出来而努力,因为只有最终我们将我们内心所学到的知识行出来,他们才有意义。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能够找到为什么要行它的方向,我认为那是因为我们的人心并没有被真正的擦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