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图书馆内陈列的蔡元培、董大猷雕塑
1931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教育局在南市区文庙内创立了上海第一个市级图书馆。但无奈于文庙地方实在太小,且30年代新大上海计划已经到规划阶段,遂把上海市立图书馆纳入了“新大上海计划”的第二期建设规划。1935年3月21日,上海市立图书馆董事会成立,蔡元培为董事长,王云五担任副董事长,吴铁城、马宗荣、潘公展、沈怡、俞鸿钧、蔡增基、董大酉、伍连德、丁福保、张元济、戴超、李公朴等人为董事。1935年10月上海市立图书馆建成了第一期,1936年9月开始对上海市民开放。
当时的上海市立图书馆效果图(此图片来自网络)旧上海市图书馆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董大酉(30年代整个“大上海计划”也是由他主持)设计,于1936年建成开放。但由于日本在1931年发动了“918事变”占领了东三省,整个中国处在抗战的前期,限于经费不足,董大酉的设计蓝图并没有全部实现。董大酉设计图书馆呈三纵三横的“井字”布局,后来图书馆仅建成了接近一半的建筑体量,呈“工”字形,就投入了使用。但当时的设计图纸就考虑了图书馆的二期工程。
1935年上海市立图书馆一期建成时的照片(此图片来自网络) 据说中轴线是龙脉2012年,杨浦决定将老图书馆改建为杨浦图书馆新馆,2015年4月杨浦图书馆动工开始保护和扩建,扩建基本上依据的是1930年代董大猷当年的设计手稿和当时的照片,在经历了八十年的沧桑后,历史性地实现了当年设计师的“井字”形布局,完成了当年董大猷手稿中没能完成的部分。
为了让扩建部分在建筑立面和形体关系上与老建筑保持协调,图书馆扩建部分的设计贯彻“协调”与“可识别”两大原则,在延续老建筑的形制、高度、比例的基础上,新、旧部分在外立面的材质、门窗、细部上又专门保持了可识别性。
图书馆内部虽然是雕梁画栋,但其实并非过去的木结构建筑,而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彩绘的形制上可比故宫(古代雕梁画栋上的彩绘图样是有官阶等级之分的,否则就是僭越)。
图书馆二楼的“孔雀门”是80多年前的原件,门扇上是两两相对的孔雀造型,上方是一只开屏的孔雀,因当时没有铸铁焊接的工艺,因此铸铁件全部用铆钉链接。
孔雀门细部,可见铆钉
门楼造型上形似北京钟楼,与现位于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的“旧上海市博物馆”形成“左鼓右钟”的中国传统规划格局。门楼屋顶也是一大特色,屋顶的琉璃瓦的原始生产厂家在江苏宜兴,这家生产厂竟然还在,于是按照原始尺寸和形制进行了复原。
改造后图书馆的中庭
改造后的图书馆二楼专设了一个“上海近代市政文献主题馆”,以历史文献、建筑模型、全息投影等方式立体展示“大上海计划”,系统揭示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有关近代市政的文献收藏也将是杨浦区图书馆新馆的一大特色,目前馆内收藏的最早文献是一份1898年的上海历史文献。是全面了解1930年代”大上海计划”的好地方。
老建筑改扩建上往往比较棘手,既要保留原来老建筑的特色,又要对老建筑进行功能升级改造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扩建的新建筑要实现和老建筑的统一和协调,不能显得突兀,又需要具备现代化的造型和功能。还要尽可能的节约资金(一般来说,改造老建筑比推倒重建花费更多),要做好这点其实相当困难。杨浦图书馆的改扩建工程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体现,在全世界的图书馆改扩建工程中都堪称经典。一座图书馆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而这座图书馆的历史还代表着我们的这个民族的信仰----“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