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原子习惯》这本书,学到了两招,非常实用,分享给大家。
1. 习惯记分卡
习惯的养成始于察觉。首先便是要察觉到现有的习惯体系都有哪些组成部分。
现在,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一天都是怎样度过的。
比如,我的早上是这样的:早上六点半到七点半之间醒来,拿起手机看小红书上喜欢博主的vlog,然后下床,去卫生间,边洗漱边看vlog,洗漱完回来护肤,之后吃早饭,吃早饭时随便浏览信息,吃完饭后开始写待办事项,写完待办事项再按照轻重缓急去处理事务。
现在从自己列下的一天行为轨迹里提取出你的旧有习惯。比如我的晨间习惯就是:六点半到七点半醒来,看手机,上洗手间,洗漱(边看vlog),护肤,吃早饭(边随意游览信息),列待办事项,开始处理事务。
列好习惯清单,开始对所有习惯进行评分。你认为是好习惯应当坚持的就标一个“+”,如果你认为是个坏习惯需要改掉就在习惯后标一个“-”,如果你觉得习惯无伤大雅自然发生就标一个“=”。
比如我的晨间习惯中,早上六点半到七点半起床,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作息习惯,标个“+”;但醒来就拿起手机伤眼不说,还会导致赖床,白白浪费早起的时光,标个“-”;洗漱看vlog无伤大雅,会帮助我度过洗漱无聊的时间,标个“=”;吃早饭随便浏览信息浪费时间,标个“-”......
大家应该看出来了,计分有两大准则:
1)不要过于详细,表示一个趋向就可以。本身好习惯好坏习惯就是两大类,不需要去比较“好”和“更好”,更无须在意哪个“坏”或者“更坏”。
2)评分标准必须客观,站在第三方视角。无需对自己进行指责批判,一切以结果为导向,即从长期来看,哪个习惯对你来说有利。现有的习惯你既然养成了,它必然也是以一定的方式服务于你,只不过从长远来看不是特别符合需求。比如我醒来玩手机,它可以帮助我从困顿的状态精神起来,所以我会依赖它——但从长远来看,这个习惯的养成显然不利于我高效工作和学习。
习惯记分卡可以帮助我们察觉已有的行为体系的习惯项目是否有利于自身,在这个基础上再做出调整,一切习惯养成都离不开自我察觉,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2. 习惯堆叠
习惯堆叠是指利用旧习惯连锁新习惯。比如在我们刚刚列出的习惯计分卡中,去除坏习惯之后还剩下中性习惯和好习惯,那我们就可以再这基础上加码。
先找出一张白纸,罗列自己的旧的且决定继续保持的习惯,在比如我会在早上六点半到七点半醒来,那么我就会写“我在早上六点半到七点半醒来后,迅速从床上起来,穿好衣服,开始做瘦手臂运动”。
这样其实就是一种连锁效应,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行为。比方说我们买了一件连衣裙,就会为了搭配它选择购入首饰和包包;我们购入一个新沙发,就会开始挑剔客厅的摆设......
这就是习惯堆叠的力量。开启一个新的东西很难,但如果我们将它们和已有的习惯进行串联,就会觉得——反正也是“捎带”;好的还能更好——这样的心理,会一点点进行堆叠,最后养成新的好习惯。
习惯堆叠要注意两点:
1)一定要尽量清晰细致地描述你要做的事。比如我会用——“我在早上六点半到七点半醒来后,迅速从床上起来,穿好衣服,开始做瘦手臂运动”来代替“我早上起床会做瘦手臂运动”。描述地越详细就越不给自己留“钻空子”的余地。
2)一定要注意串联的任务的频率与合理性。培养一个新习惯关键看频率,故而你比较重视的习惯一定要和日常牢固的旧习惯串联。比如我将瘦手臂运动和起床串联,而不是和听口语课串联,是因为我每天肯定会起床,但是口语课不一定每天都听。
还要注意计划的合理性。比如我晚间阅读完毕就已经十一点了,这个时候已经到我入睡的时间,如果再在阅读后面加上练字,显然不合理——完成就会影响我的作息,要不然就是干脆完不成。那么练字这个新习惯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
习惯堆叠是减轻你培养新习惯的阻力,说白了就是利用了一种惯性,因势利导,好的更好。而且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思维警醒自己,不然很容易就会产生“破窗效应”,俗称破罐子破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