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李白

作者: 教语文的袁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0-03-06 22:19 被阅读0次
    诗词中的李白

    读《李太白集》,李白的形象越来越立体,越来越真实。

    年少时的李白好读书,接触了大量的文学典籍,涉猎范围相当广泛,自称“五岁识六甲,十岁观百家”。在他十五岁的时候,文章就相当出色,“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妥妥的学霸一枚。当时的文学大家苏颋对他赞赏有加。

    十五岁的李白开始练习剑术,任侠豪放的气质逐渐养成。他在《侠客行》一诗中塑造了一个侠客形象,“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表现出对仗剑天涯、纵横江湖的侠客生活的向往。后来,他回顾自己的生活,也曾写道“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可能,真如金庸小说中所描绘的一样,每一个男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侠客梦吧。

    李白二十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唐朝,游历是读书人普遍的行为。一方面是为了增加阅历,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是;另一方面是为了广泛结交,邀取名誉,以达到仕进的目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仕进是一个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的必经途经,也是古代文人的终极理想。

    离开家乡,游历在外,乡愁成了诗人诗歌中一个主要的内容。在湖北荆门,他写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安徽横江,他写下“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在山西太原,他写下“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在河南洛阳,他写下“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如果说,任侠让李白的形象显得勇武,而乡愁,又让李白的形象多了点忧郁的气质。

    李白出三峡后,先后游历了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在他二十六岁时,途经陈州,与李邕相识。李邕在当时已是文坛大家,能诗善文,工书法,而且轻财好施。这样类似的两个人相遇,本应该惺惺相惜的,但从李白的诗中看,他们的初识并不是很愉快的。李白有一首诗《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在这首诗中,李白以大鹏自比,桀骜,凌厉,疏狂,在前辈面前,尽显年轻人的锐气,豪气,大有一种“莫欺少年穷”的叫嚣。

    在湖北襄阳,李白结识了诗人孟浩然。在《赠孟浩然》中,他开篇即写“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毫不掩饰对孟浩然的崇拜。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二人情谊已经非常深厚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描绘了水天相接处,一叶渐行渐远的船,但诗外伫立在江边不忍离去的诗人形象却更令人遐想。在这明媚的春景之中,他的目光中有对友人的不舍,也有想要追随友人的渴望。人生中能得到这样倾心的朋友,于双方都是一种幸福吧。

    在游历期间,李白裘马清狂,传说在扬州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余万,不知道他好酒的名声是不是在这时候就有的的。但在这期间的诗歌中,已可见李白对酒的嗜好。在《襄阳歌》中有诗句云:“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在《客中作》中,他写道:“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一个酒中瘾君子的形象,赫然在目。

    李白四十二岁时,因为贺知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李白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何等得意的神态,何等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在文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长安,李白得玄宗优遇,命为翰林院供奉。 但这只是皇帝的文学侍臣,并不参与政事,只在玄宗出游寻乐之时,做诗粉饰而已。《清平调词三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承旨写成的。这让一心要“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的李白多么失望啊。

    李白不愿向龌龊的权贵卑躬屈膝,他刚烈的个性也与周围的氛围格格不入,也因此遭到了权贵们的谗毁。李白的《玉壶吟》对他在长安的遭遇进行了描述,“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诗人以美女自比,写出了自己所受到的忌妒和排斥。

    李白四十四岁时,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相比他初来时的自负自得,两年的帝京生活让他失望悲愤。这两年间创作的诗歌,酬答诗、应制诗占了多数,内容中有愤懑的情绪,有颓废的情调,也有为迎合皇帝而作的庸俗气味。对于一个胸怀壮志的人来说,这样的生活,即使回忆,也是一种痛吧。

    离开长安,李白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漫游时期。长期的漫游,让他广泛地接触下层人民。《秋浦歌》组诗中,就描绘了矿工、渔家的日常生活。在期间,李白还写了不少风景诗,这些诗一方面表现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借山水情怀来疗失意之伤。尽管如此,李白还是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帝京生活郁闷之气。品性之刚,富贵不易,贫贱不移。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正在江南漫游,被永王李璘辟为幕僚,李白怀抱消灭叛乱的愿望接受了征聘。这个时期,李白的很多诗作,都表现出对战争的控诉,对人民的同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但是,即便国家面临严重危机,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仍没消停。在与肃宗李亨的战事,李璘兵败身亡,李白也因为参加李璘的幕府而获罪,流放夜郎。后遇大赦,得以释放。这年李白五十九岁,他的政治梦想又一次破灭。三年后,李白去世。

    纵观李白的一生,充满了失路之悲,让人不免掬一把同情之泪。但是,综合李白的作品,有愁,有怨,却哀而不伤。我曾经非常喜欢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惊叹于它的瑰丽浪漫,纵横开阖。古人评价:“非太白之胸次、笔力,亦不能发此。”为什么一个失意之人,却有这样超现实的豪放情怀呢?我想,神游天地,思接八荒,在方外寻求逍遥,也是作者自我开解的一种方法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词中的李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ekar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