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最大的收获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新看见和思考。
引发我思考的是我的一位同事,简称为A吧。他的特点在之前的我看来就是为人处世周到,有点没有自己主张和原则,别人说什么他就随顺对方讲些相同方向的话;而且会留心到平日接触的几乎每个人的诉求、爱好,对遇到的每个人都很耐心。但是在做本职工作上,相对比较拖拉和低效率。换作从前,我会觉得这个人只重视经营关系,而没把心思放在如何做好工作上面。
比如经常有人到我们机构来拜访,一般如果来的人和我负责的项目关系不大,我都不太关注,也很少寒暄。A则不同,如果不忙他基本上都会和来的人聊一聊,和善亲切,旁人看起来仿佛二人是相识旧友。慢慢地,不少人也就和A熟络起来,成为平日也有联系的朋友。
坦率说,我其实不太理解A的所为。“公事公办,对事不对人”是我在个人认同并践行的理念,在工作中作为机构的一员接触到合作伙伴,也应该秉持不同于和友人交往的尺度,这个尺度让我们不至于因为个人感性因素影响对工作的判断。机构重要、事情重要,而人的感性维护,曾经我认为是没必要的。
A也有自己的事业梦想,后来因为一些人生际遇暂时搁置了。但小火苗一直在心中,他有时就像一个布道者,和可以畅谈的人讲述自己的梦想和曾经的尝试。相信A在“人际关系和实现梦想”之间的关系上面想得很透彻,A重视与他遇到的几乎每个人,不少人慢慢成为理解他支持他的人,也有可能帮助其人生理想的实现,虽然实现的核心力量还是自己,但是少了阻碍,多了鼓励,多了支持,终归是件好事情。
后来偶然有机会和A有两次畅谈,他说到,“事情”这个词很有意思,先有“事”,后有“情”,通过做事,把人连接起来,增进感情,而人与人有了信任理解这种感情,再反过来促进事。这段话让我对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性进行了重新思考。
中国人,不同于西方。更多的是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分,我们之前总说公私分明,但几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的传统观念,通过家庭、社会方方面面熏陶着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个人情感交流,仍然是中国社会十分重要的部分。
同时,这个观念正在迎来更适合其发扬的时代-个体经济时代。
随着互联网让获取信息变得更便捷,时代呈现给人们更多种可能性。这个时代里人们可能不再如父辈那样一生是某某单位/机构/组织的人,不再和初次见面的人介绍自己是XXX单位的,以机构作为自己的标签,以后人们可能要以特点、长处、经典作品作为自己的标签。因此有独到之处、可以在多个地方/机构发挥作用的人在这个时代里更为重要。时代和技术把人从机构里面解放出来,赋予每个人更多的进化发展可能性,因此回归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搭建、维护、增进等等,也显得额外重要了。
道理讲了这么多,那么结合日常生活,可以有哪些改变常见想法的新观念产生呢?
1、要更多地照顾到身边人的情绪和感受。
原来的我觉得别人和我没有关系,我只管问心无愧做事就好,有时候做事说话会不顾忌别人的感受。现在想法转变了,用笑来的话说“让别人不开心,是自己不对,自己不周到”(虽然笑来说这个话不是为了让大家变成盲从别人感受不坚持自己的人,而是通过元认知分析得出那些泼冷水、说风凉话、坑害我们的人其实是因为感受到自己被动退步而不爽所作出的应激行为。而在没做到之前,这种让别人不开心所引发的对自己的攻击是愚蠢的)。
笑来从这个角度解读,我很认同。同时从回应本文主题的角度也要更多地照顾身边人的感受,在工作中不再只是公对公、事对事,也是人对人,也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做个可以倾听理解他人、同时被他人倾听和理解的人,是多么重要。
2、要主动多和看似不相关的人聊、聊、聊。
之前我觉得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打心底不喜欢和人交流。现在不能这样想,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搭建。而关系搭建靠什么,就靠日常多沟通,很多不理解是因为不了解,而当人们不理解你的时候,自然不会支持你,所以要多跟别人聊,要多关注别人的需求和喜好,打心底尊重和重视别人,而且常常通过聊天会有意料之外的启发。
当然,本文不是鼓励巧善经营关系,而是对于像我这样只认低头做事,只认问心无愧,以一种莫名的道德优越感看待别人,漠视与人互动的价值和乐趣的人的一个提醒。凡事过犹不及,要手中持正,既要做好该做的事,又要重视和身边人的沟通和对他们的关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