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拍摄于1989年,获得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讲述的是美国一座以严厉闻名于世的学校——威尔顿贵族学校里发生的故事。故事从庄严的开学典礼拉开序幕,在情节的展开中,人物性格一步步展现,理想与现实、创新与保守、个性与传统、纪律与自由、个体与集体,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的碰撞、较量,引起观众不断的质疑和思考。娓娓动人的讲述,朴素但近乎沉静的诚意,使得整部影片充满看不见却着实存在的力量。让人感叹:好的电影,从来与华丽的场面无关,只于蕴含其中的思想有关,即使朴素无华,也能充满力量。
我不是哲学家,不能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我不是诗人,无从谈论故事中浓郁诗意;我不是社会学家,给出不了影片各种矛盾的解决办法,虽然这些主题也一次次在心灵中奔突、激荡。我只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最打动我的是含在其中每个教育瞬间带给我的思考和困惑。
一群初中生在基尔老师的引导下,开始去发现生命的意义,开始追求梦想的力量。他用诗歌激发学生的思考:“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他告诉学生:“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也将永远如此。”
是的,我们都认同:没有理想的人生是乏味的。可是,不知道你是否也像基尔的同事一样有过这样困惑?“你鼓励他们成为艺术家是很冒险的,等他们意识到他不是伦勃朗、莎士比亚或者莫扎特,他们会因此恨你的!”作为一线教师的你,在坚持自己的理想时,这样的话语是不是也偶尔会出现在你的意识中呢?当现实张开血盆大口,想要吞噬一切时,你是否有过退缩和困惑呢?就像在影片结束,基尔被学校解雇,你会不会也有这样的疑惑:当尼尔的梦想被唤醒,但遭遇现实打击而自杀后,基尔老师心里会不会有过一丝的后悔呢?如果没有基尔老师的唤醒,是不是尼尔就还能舒舒服服的呆在屋里学化学,梦想成为一个医生,在“平静的绝望”中平静的活着呢?为了生活,基尔老师还会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还会坚持自我吗?
就像《死亡诗社》这个电影名字带给我的困惑一样。有人说“死亡诗社代表着一种诗意的态度,明快而欢喜,像最美的春光一样,温馨而感动。”还有人说“人生不能只是为了简简单单的生老病死而活,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真正意义。”可是在电影故事中,死亡诗社的一次次活动却是在夜晚、在山洞中、在偷偷的聚会中,笼罩着也是灰蒙蒙的夜色。死亡诗社的活动结束在尼尔.佩里死亡后,在死亡和“平静的绝望”中活着到底哪个才是不幸的思考中震荡着。
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却被绑在高加索山,每日忍受风吹日晒和鹫鹰啄食。第一个走出黑暗看见光的智者,回到山洞中要忍受同伴的嘲弄和讽刺。
生活不是电影,可以为了引发思考特意安排尖锐的冲突;生活是一系列的问题,无处不在却无声中有惊雷。“”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如果做教育的人都没有理想了,这个社会不会有理想。”(朱永新)任何通往反抗和革新的道路都是孤独且辛苦的,但无论你是选择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还是选择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但请你不要忘记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这条通往未来人生的行船上,只有我们自己是孤独且骄傲的船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