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进入比赛日之后,迅速刮起了“冰墩墩热”,一时间,国际国内出现了“一墩难求”的局面,而一首《我只想要一只冰墩墩》唱出了每一个人的心声。客观来看,冰墩墩鲜明地反映出我们心中某个特定的中国元素,配合国家实力增强让民众体会到的自信,都让“国潮”越来越受到热捧。
国潮风流行起来,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不由自主地会产生疑问:国潮是什么?关注它对我而言,有什么用?如何顺势而起,更好地为我所用?
带着疑问,翻开了导演跨界作家张内咸的著作《国潮: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

封底的“他们读过此书之后认为”吸引了我的围观。青年导演会觉得,这是一本读来轻松有趣的杂学书,而盖得排行CEO给了“张内咸导演开启了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一个文化和社会话题,这只是一个开始。正如中国文化的复兴,也才刚刚开始”这样的评价。

打开此书,翻到了前言部分,作者提到,本书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而言,有很强的工具性;这本书也可以看做是关于符号学的轻科普作品,只要理解并且消化了这些新知,便可以对未来的中国新商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洞察。
该书围绕“如何制造中国潮流”这一主题,运用大量案例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提炼出引爆国潮的深层次原因。
提起国潮,就要先从它的概念入手。
01国潮是什么?
诚然,这个问题是本书讨论的核心,书中对其字面解释为“中国潮流”的缩写,或者“中国的流行潮”。
2018年,“李宁”国产运动品牌库存面临滞销,打破局面的是一波成功的营销。或许有人会认为营销的程序很繁琐,事实上操作很简单,李宁在所有品牌最显眼的位置加上了“中国”这个前缀,于是“中国李宁”这个品牌一时间引来了消费热潮。
作者坦诚:与其说它只是表面上的问题,毋宁说是一个伪问题。本书介绍的重要概念是“语言=符号=货币”。
至此,想要更深刻地理解国潮,断然离不开它的构成。

02国潮三要素
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方面传递的中国符号,到用眼为看、用心为观,以更新哲学目的为基石的更新观点,再到观点在当下的面对市场,国潮的三要素在现象与本质,发展与推动中呼之欲出。
问题出现了,掌握了上述三要素,就能制造中国潮流吗?
03如何制造中国潮流?
引用书中的观点:当我们谈论一场流行潮时,不仅意味着一个符号广为人知的传播过程,并且一定包含赋予符号以价值的过程。这就是一种具有中国符号的商品,需要观点在当下。
由此观之,制造中国潮流、引爆流行,中国符号、更新观点、面对市场三要素缺一不可。
作为导演,张内咸的著作像一组又一组巧妙的运镜,从美学、哲学、传播学、逻辑学、经济学等角度追根溯源,结构像剧情一样环环相扣,在领略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同时,也向引爆流行的深水区进行了新的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