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住进现在的社区时,在公共厨房认识几位热心友好的阿姨。她们与女儿同吃同住,特地贴身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虽然她们的女儿早已毕业,年纪不小了。
一开始,跟着大家一起,我也偶尔尝尝她们的菜,熟悉之后,她们也时常邀请我一起吃饭。有几个周末,一位阿姨热情再三地让我不要做饭,她已做好我的那份,到了饭点喊我一起吃。不知情的人恐怕会以为,我也是她女儿。
几次蹭饭之后,我总是想着,不能白吃白喝,得拿点东西交换才好。于是也时常礼尚往来表示感谢。
寒冬腊月里,这种邻里模式的确感觉很暖心,但没多久就变味了。
普通关系里的礼尚往来,其实让人心累。并不像朋友那般能够互相理解,懂你喜恶,所以这蹭饭固然省事,但欠下人情并不省心。
公共厨房里人来人往,那位阿姨显然是个喜欢社交的人,总是三两下就能打听到别人的七七八八。她时常试图为我和她女儿与异性牵线搭桥,几次让我们加男生微信,或者让已婚男士为我们介绍对象.....
这种毫不掩饰的老母亲般的奇特关爱,让我们的尴尬也毫不掩饰地写在脸上,真是无福消受啊。后悔吃人嘴短
起初我觉得她们的女儿有母亲在旁照顾,很幸福,但现在觉得,这幸福饱含太多负担。
几乎不需要思考,我都知道,我是不愿被父母这般照顾的,因为情感负担太重了。小住短暂的陪伴可以,若超过一周,我的工作生活一定会变味儿。
不用怀疑,原有生活节奏一定会被打断,个人习性一定会被摘拣,大家一定会过得不开心....
两代人,永远隔着亲生的代沟啊。
亲生父母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与别人家的长辈相处呢。我也害怕与那几个阿姨羁绊太多。虽然她们总是念叨,非常喜欢和年轻人相处,但说实话,年轻人总体来说,也还是更喜欢与年轻人相处的。
因为年轻人,很少对别的年轻人指指点点,年轻人之间,也要看是否聊得来,能否互相裨益的,否则不必尬聊互相伤害。而比我们年长的人,总是不经意就表现出一种,“必须说点什么来显示自己生活经验丰富”的气质来,然后对我们做的任何不符合他们习惯的事情,都予以点评和指正。
然后,长辈们开心了,晚辈们心里憋得很难受。
比如忙碌的日子里,为了吃得健康一些,坚持自己做饭,但我为了赶时间,会把所有东西放在一起炖煮,不会去做精细处理,什么菠菜拿水焯一下可以去除碱了...诸如此类的一律免除。我一门心思想快点煮熟,早点完成吃饭任务,好早点开始工作,但此时总有热心长辈凑过来,告诉我应该那样不应该这样。
我感谢他们,空闲时我也会跟着美食APP提升厨艺,但忙碌时,真的没心思讨教饮食之道。所以他们的善意如果用在别人身上,应该是生活美好正能量,可惜在我这,被感受为一种社交负担。
相比之下,顿时觉得年轻人之间的点头之交,也不失为一种美好。各自闷头炒菜,手里忙着,满脸若有所思的平静,菜炒好了,事情也想出结果了吧。
因为日常工作很费脑子,我时常在做饭时脑子里也思考某个创意,或某句文案。做杂务时,正是灵感酝酿累积的好时候,而公共厨房吵闹,油烟机和电磁炉火力全开时,水龙头也在肆意喧哗,听力欠佳的人,根本听不清两米开外的聊天声。
很怀念关起门来,自己在厨房安静做事,安静思考的和谐画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