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六月,一场美丽的遇见

六月,一场美丽的遇见

作者: 小河七七 | 来源:发表于2018-06-11 11:10 被阅读206次

    文 小荷七七

    六月,一场美丽的遇见

    六月二号,通州育才。我见到了慕名已久的“苏语五人行”成员:萌呆的“老顽童”刘恩樵老师,幽默搞怪的王益民老师,帅气睿智的梁增红老师,才情横溢、仿若邻家姐姐的柳咏梅老师,安静平和自带喜感的丁卫军老师。他们是葳蕤六月一袭凉爽的夏风,更是一支年轻的、让人羡慕不已的名师成长团队。遇见他们,是我的幸运。

    这次相见,说来话长。早在四月间,师傅跟我说,《师道》编辑部约稿,要他继续完成“百年名师”的访谈,他说想写写丁卫军老师。我很高兴,丁卫军老师是我在星火团队的带教导师。我把手里的两本丁老师签名的专著给了师傅,希望可以帮助他深入了解丁老师的简约语文,了解丁老师让作文教学看得见的教学主张。稿件完成后,两位师傅又有了新的计划,决定进行一次关于语文教学的对谈。这是师傅和“苏语五人行”的对话,是我这个小徒弟牵的线,喜悦是不用说的。能近距离的向五位专家讨教学习,更是我的幸福。

    为了这次相见,我在百度里调阅了“苏语五人行”团队的资料,从他们相识到相伴,从每一次相聚与别离,我都被温暖着、感动着,更看到了他们彼此守望和相互扶助的那份浓浓情意。有时候,很多东西是浅浅文字无法表达的,半天的交流和相处,真切体会着他们兄弟般的亲密无间,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我们的团长刘恩樵老师,最富有童心、且创新精神十足、是最年长的“老先生”,丁老师总是这样线上线下的叫着。他提出了“全语文”教育,坚守大量阅读与大量写作并举的语文学习铁律,他坚守语文不唯教材,不唯课堂,不唯习题,不唯分数的语文理念,大胆创造性的开发了一个又一个课程。他是点子库,摄影迷,书法爱好者,也是赋诗的高手,更是嗨翻全场的搞笑者。

    活动间隙,大家或站,或坐,喝水闲聊。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的刘老师,早已经坐在了桌子上。像个孩子一样,摇摆着双脚,一副天真可爱的模样。这样坐着是一种放松,大家也没觉得似有不妥。这时候,丁老师从外面走进来,看到刘老师,连忙说:“我们的校长……”话没说完,刘老师的双腿瞬间落了地,笔直地站在那里,那表情像极了一个犯了错的孩童。高高的个子,萌萌的表情,我们几个突然大笑起来。丁老师接着说:“我们的校长就在隔壁。”天哪,这样的搞怪到底是谁更幽默,全场笑得更嗨了。

    王益民老师,是团队中最朴实敦厚、风趣幽默的一个。说他朴实,主要因为他喜爱摄影,且技术一流。他的特长,有时候让人忽略了他的身份,他经常说,别人都把他当成摄影的了。上次在通州育才研讨会场,要不是之前听丁老师说过,我也差点这样认为了,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不过,话说回来,王老师的确是个跨界的天才。名师中,他的摄影技术最好,摄影界,他的名气最响——最响前面加个也许,似乎更合适。

    王老师有两种秘密武器,一种叫“对话”,一种叫“课程”。对话生活、旨归语用、承传文化、觉解生命,是他的十六字课程目标。虽然我还不能完全吃透理解,但是我很喜欢这样的表述。尤其是王老师分年级、分主题的“一分钟演讲”和分学段研究“苏鲁老朱杜赛”文学人物的活动实践,让我非常好奇。如果有机会,一定请王老师好好帮我上一课。

    访谈间,王益民老师以自己研究苏轼的课程计划为例,跟我们分享了他的具体做法。他告诉我们每学期研究一个文学人物,在研究的过程中,听说读写研都是打通的。他又提到了“学习任务群”这个话题。大家哄堂大笑,因为我们今天第一个活动的主题就是关于初中写作“学习任务群”序列建构与实践研究的讨论,之前大家各抒己见,王老师还就这一个任务群提出了很多质疑,没想到自己又一次提到这个话题,这是有梗的。梁老师接着王老师的话说,“所谓的任务群,我也是这样理解的”。大家又笑。突然,我们的刘老师,用萌萌的声音接着说:“我也是这样理解的”,一句话也许不可笑,可是当这句话被重复多次,加上之前的那个梗,又是我们的刘老师提出来,它就更加惹人发笑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没有想到,这个团队竟是如此有趣,聆听专家们这样的研讨,真是太长智慧了。

    梁增红老师是团队中相对安静的一个,但他绝对是一个行动主义者。他主张“简洁语文”,他提出要剔除语文文本解读中那些无效、非语文的东西,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他觉得教师首先要把语文课上好,如果语文课上不好,在语文课程这块,对学生语文教学是不太负责任的。语文教学设计要精简流程,要为语文课堂减肥消肿。我非常认同梁老师的观点,课堂才是我们的主阵地,阵地丢了,后方的活动再精彩,也是一种缺憾。中庸一点说,守住我们的课堂,丰富我们的课外,这才是语文该有的本身的姿态。

    回来后,梁老师分享了他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我认真阅读,努力在每一篇文字里领悟梁老师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在《“给专家治校”多一点理解》一文中,梁老师针砭时弊,指出当前专家治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又宽容的理解专家治校的诸多问题。平和的文字,宽容的接纳和理解,正如陈寅格先生所说:“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的态度”。梁老师说:“教育的事情,不是轰轰烈烈的东风吹战鼓擂,而是潜滋暗长的生命拔节,是‘愚公移山’的过程。”教育是一种慢活,急不得。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深谙教育的规律,只有守得云开才能见月明。

    读梁老师的《“发霉的奶酪”不能当饭吃》,我获益匪浅。一直以来,为了让学生写作开头能够迅速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我经常指导学生开篇要华丽,可以用排比增强气势;可以引用经典诗词,增强文学色彩;可以点题铺垫……想尽一切办法,打造学生作文的“凤头”。没想到,梁老师说折腾的开头是“正确的废话”,是“发霉的奶酪”,是学生写作的一种“新八股”。如果去掉这些开头,会怎样?我让学生拿掉这些穿鞋戴帽的东西,直奔作文去。我怎么都没有想到,当丁立梅老师的高考下水文《最美的语言》发布之后,一个孩子告诉我说,“老师,你看梅子老师的开头,就是你说的那样,‘回了趟老家’,真好啊!”

    感谢遇见梁老师的文字,让我在作文指导的路上,教会学生扔掉了“发霉的奶酪”,找到了“有营养的面包”。

    喜欢给学生“有营养的面包”不止梁老师一个。柳咏梅老师便是做得最好的。柳老师是团队中唯一的一位女教师,她温柔大方,才情横溢。她主张“读写语文”,坚守自己坚守的,调试自己不满意的。她借助语文课堂,用心地打通学生的语文和生活;她把语文课腾出来,搞语文专题活动,她带领学生走上街头,感受歌曲与语文、饮食文化与语文,甚至于大家不大讲究的俗语、南京方言;她带学生看纪录片,读现代经典诗歌,背诵经典名篇……她让每一个孩子爱上语文;她让每一个孩子觉得没上语文,是一种损失;她让每一个孩子都期待语文课,不能随便调语文课;她让语文更丰富,更可爱。听着柳老师讲述和语文的情缘,和学生的情缘,有时候,我就在想,上学的时候我要是遇上了这样的好老师,我的语文会不会更好一些呢?

    和柳老师聊天时,我专门求证了一件事情,就是他们的缘分。柳老师告诉我,他们兄弟相识的缘分多少有些天注定。2011年暑假,五人再次相约昆山。大家从不同的四个地方、不同时间买票,在不同的城市上车,居然,他们的座位都连在一起。不说他们惊叹,谁听过还有比这更深得缘分吗?

    因为有缘,五位名师的路越走越远,心也越来越近。他们在各自的城市都名声显赫,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团队。他们聚在一起,又不断引领更多的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我们星火团队的每一位教师都是他们的徒弟,有这么好的导师引领,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相信在导师们的引领下,我们都可以在语文的田野里悠然散步。

    张小娴说:“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愿我们的遇见,成为六月最幸福温暖的回忆。

    2018.6.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六月,一场美丽的遇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epc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