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生活,万卷书万里路]2021年4月11日,周日,雨,连续1000天阅读日记第606篇。
新房装修,千头万绪,一砖一瓦,一个螺丝钉都需要亲自跑去购买。对于喜欢蜗居在家读书码字的我来说,要钱还勉强可以忍受,最主要是要花时间、费精力,那才是要命。
所以,房子装修两年了,还是那般模样。
于是乎,最近逼迫自己抽出时间一一应对。
前几天,终于走出书房,喊上闺蜜帮忙去定窗帘。
偌大的建材城里,窗帘店一家接一家,数量颇多。而每一家店子里,窗帘少则几十种,多则达到上百种。蓝紫灰、白绿卡……各种颜色看得我眼花缭乱,手感软的、硬的、不软不硬的……摸得我的手有点麻木。
每一个店家都展开她们的三寸不烂之舌,纷纷说自己的窗帘有多么物美价廉,听的我不知从何判断。
毕竟,我原来定窗帘,都是简简单单让店家上门,她们推荐了事。所以,对于定窗帘一事,我实在是外行,亲自这样在现场看和做选择,可说是第一次。
没有经验可以参考。
而热心肠的闺蜜,跟我的观点显然不同。
最后,中饭前,我们俩参观了三四家,闺蜜最喜欢的是第一家,她的理由是:价格合适,店家看起来是基本可靠之人,因为这个店主不停的鼓励我们先去其他家看看,做了比较之后再决定。店家的那份自信鼓舞了闺蜜。
而我,似乎有点无所适从之感,觉得各有优缺点,难以取舍。
简单的中饭后,我们继续选择。
按照我向来的思路,我是个凡事喜欢简化的人。买东西不喜欢啰嗦,买菜几乎从不问价,看见什么东西,只要基本如意,总是拿起就付款,颇有许多男性的豪气。即使回家发现不太好,也从不后悔。如果买贵了,就想,哈哈,那个店主该有多开心啊,再说,人家是做生意的,做生意嘛总是要赚钱的。如果东西买的质量不如意呢,把它扔在一旁。所以,这么多年来,我这最喜欢网购的人,几乎从来没有退过货。因为,我嫌退货麻烦。
所以,饭后,我已经不想再逛了。但是呢,说实话,我又还没有特别中意的窗帘。其实是因为,我的心中没有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所以什么对我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似乎都是一样的,反而无从选择。
直到,走到一个二楼全部是做窗帘的地方。我们随意走进去看。很难得的,遇见了一位男士。他用他的方法,一下就击中了要害。
他说:你们看,我这种窗帘特别好。
我问:请问好在哪里呢?
店家自信满满:你们看,它的遮光效果是100%。不信的话你们拿你们的手机来看看。
于是,店家先拿出自己的手机,把手电筒打开把布放上去,结果几乎看不到手电筒的光。然后,再用手电筒的光放在其他布上去和其他的布进行对比,呀,其他的布透出的光线强烈多了。
我心动了。赶紧自己也过去试了试。
果不其然。
我突然就决定了,也知道了自己上午为什么没效率的根源所在:没有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和方向。就像一艘在大海上飘荡的船,没有说我的目的地是东南西北的哪个方向,所以对于我来说哪个方向都是逆风。我就无所适从,只能原地转圈。
而现在,我明白了对于我而言最重要最根本的选窗帘的标准所在,那就是:遮光效果。至于其他的,比如布是柔软还是硬一点,价格是高还是低一点,颜色是深一点还是浅一点,看起来更漂亮还是一般……这些都在可以考虑的范围之内,但是,是在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基础和前提上稍加考虑就可以了。
因为,家里之所以要安窗帘,是为了隐私保密,同时也是为了睡觉休息。保护隐私,几乎所有的窗帘布都有这个效果。所以最重要的,是为了遮光以后更好的休息。家有学龄孩童,以及我这种嗜好读书码字的人,睡眠浅,白天的一点点光线可能都会让我们的睡眠受到影响。
所以,循着这个标准去选窗帘,目标明确,豁然开朗,三下五除二就把窗帘选定了。而且,是特别满意,再不会后悔的那种。
作为一个学哲学教哲学多年的高校老师,这件事引起了我诸多追问、省察和反思。
选窗帘这件事不仅仅是这一件事,也是我们做其他事情的参照系。
那就是,无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抓重点,抓根本,抓主流,抓核心,抓关键,抓方向。而不要被细枝末节、非重点和主流所迷惑。在想问题办事情时,始终抓重点和主流,能找出问题的关键和核心要素,清楚自己的前进方向,
那么,我们就会目标明确,逻辑思路清晰,人生能得到简化,幸福可期,成功在望。而与之相反的思考和行事方法,就会整天陷于东长西短、鸡零狗碎,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表面忙忙碌碌,实则毫无成就。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生活,就会陷在细枝末节里出不来,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想问题做事情就会徒废功夫、毫无成效。
以日常生活为例。
这么多年来,我们家几乎都选择住在学校的旧房子里。
为什么不选择住到小区自己的房子里去?
雅贝贝一年级第一学期,因为选择了河西的公立学校,我们曾在河西住了一学期。我上班,每天来回在路上要两个多小时。虽在公交车上我都尽量看书,然而,效率低下,让我苦痛不堪。
于是,第二学期,我果断选择从河西的学校搬回来,让孩子转学到我学院附近的私立学校就读。私立学校学费不便宜。但孩子从家到学校,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而我自己,从家到教室,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这样,我就每天节约了两三个小时。这么多时间,全都用来看书码字,收获多多。而我诸多同事,每天在路上耗费的时间都有一两个小时。所以,当他们问我,为何有时间天天码字读书时,我就笑着说那是因为我住在学校,你们在路上的时间全部被我用来读书码字了。
跟金钱比起来,跟住在市区可以更方便逛街购物相比,生命里最珍贵的,肯定是时间。大自然最残酷的辩证法告诉我,上帝给我们每个人分配的,都只有短短几十上百年的时间。时间是每个人最稀缺最珍贵的资源,它一去不复返,它永不可以复制,又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借。谁拥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谁的生命才会有更多创造,更多可能。
抓住时间这个生命里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如何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也就有谱了。
就如职业选择,当初我之所以毫不犹豫选择大学老师作为自己的职业,也是因为,大学老师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些。每周完成我额度的教学任务,剩下的时间都是我自己的。我的时间我做主,就相当于我的生命我做主。
再以育儿为例。
这个时代,中国大多家长,似乎都有焦虑症。整天忙着各种鸡娃。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神经兮兮,把孩子弄得紧张兮兮,家里经常鸡飞狗跳有如战场。
或许,如果我们做家长的,每天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抓育儿之根本、关键和核心,状况或许会有大的改观。
我们为什么育儿,最根本的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肯定不是分数,不是文凭,不是上清北,不是跟同学朋友比高低。而是,让孩子能过上幸福人生,能让孩子有一定的成就感,活出尊严和价值。而这么看来,分数只是手段,文凭只是手段,考上好大学只是手段,不是核心和关键。就像我选窗帘,好看不是根本目的,布料柔软不是最核心要素,遮光才是。
所以,对于育儿,我不太看重分数,也不追求孩子一定要上名校。我常常思考,什么才是构成孩子一辈子幸福最重要的因素?什么才是孩子有成就感,价值感,尊严感和幸福感最核心的东西?哪些关键因素可以让孩子更有可能成功?
幸福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生的幸福,在吃喝拉撒睡等生理的基本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之后,最关键的要素其实就是你的人际关系的深度而并不是金钱的多少、房子的大小、车子的品牌,也不是人际交往的广度。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他的“幸福五部曲”中说过:决定我们人生最终深度幸福的是,当你夜半3点心情不好的时候,有多少个可以供你倾诉的人(包括家人和朋友等)。这样的人在你生活中越多,我们越会越幸福。如果,你一个这样的朋友都没有,哪怕你坐拥万贯家财,位高权重,举臂一呼、应者云集,你也不会有深度的幸福感。
所以,从上所看,培养孩子建立深度人际关系的能力似乎就是我们育儿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这,需要培养孩子的高情商,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同理心等。至于分数和上什么学校,当然不是说他毫无价值和意义,而只是说,我们在抓了根本和最重要的东西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关注。
而价值感尊严感成就感的来源,跟我们持续不断的积累和进步分不开。所以,我们不要急在一时一刻,而要着眼于孩子一辈子的功夫。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最需要的,可能是把孩子培养成终身学习者,培养成对一个人一辈子随时随地可以找到的不说话的老师——书本的敬畏和热爱。只要一辈子能向书本请教和学习,孩子一定会有所成就。而这,当然需要激发的,就是孩子学习的内驱力,而不是让孩子只学会在家长老师的监督下短暂学习三年五年十年。一旦没有家长老师督促,孩子就立马丢开书本,放任自流,毫无节制,甚至终生不再读一本有深度的书……
这,似乎才是教育最应该着眼的点。
可惜,我们的学校老师和家长,很多时候都丢了这个根本和核心转而去抓一次次具体考试的分数、学区房、名校这样的细枝末节和非主流。
也因此,从小到大,我把教育雅贝贝最大的重点放在培养她的对书本对阅读的热爱上,放在给她买书上。所以,在家里给她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家庭图书馆。而不是放在不停给各种补习班交钱。至今为止,十一岁的雅贝贝,还从没有在寒暑假和周末去外面上过任何培训班。而是,她的业余时间,要不是在家里跟着我阅读,要不就是跟着我们出去旅游。她11岁,读过上千本书,全中国二十多个省都留下过她的足迹和欢声笑语。
说到各学科教学,孩子应该学哪些内容,这样的思路也同样适用。
笔者发现,许多家长,恨不能让孩子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全,项项精通。让孩子英语数学语文历史地理科技艺术,门门优秀。于是乎,许多孩子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每天不是在上培训班就是奔波在上培训班的路上。没有户外活动时间,没有“斯巴达”时间,只有“雅典”时间。
然而,这么多要学的内容,孩子只有一个身体,他如何能做到全部优秀呢?
那么,抓重点抓主流抓关键重核心就显得至关重要。
什么才是学科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毫无疑问,应该是思维方式。这才是贯穿所有学科的核心要素。这是“根”,是“本”,其他的学科是这个“根”“本”散发出来的“枝”和“末”。抓住了这个,营养了它,肥壮了它,滋养了它,其他的枝和叶几乎可以不费太多劲,自然就能得到滋养,变得粗壮肥硕。
然而,犹太教育,美国教育,芬兰教育,德国教育,法国教育……等极端重视的思维教育内容,在中国几乎没有,更别说有专门的思维教育课程了。这,几乎可以说是我们为什么总是让诺贝尔奖成为我们心头之痛最大的根源。因为,创新能力,最终取决于你的思维方式、思维品格。取决于你的批判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而我们的这些思维能力,在整个教育阶段,却几乎是空白。我们的教育,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精力着眼于孩子的背诵记忆能力。三岁背唐诗,五岁背国学,六岁开始背无穷无尽的课文……似乎我们的教育里,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是记忆力,模仿力,理解力,而不是融会贯通力,综合运用力,创新力。
不仅于此。没有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格,人生既不能成功更不能幸福。
这方面,笔者曾有诸多相关文章。幸福,跟思维方式、思维品质息息相关。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正反两个面。那个永远着眼于事情负面的、悲观的、消极的那一面的人,在生活里只学会了抱怨、愤恨,只会习得痛苦、无助。而一个不仅看到阴霾、更能看到阳光,不仅看到负面、更能看到正面的人,他就会习得乐观、自立自强,会信心满满,会勇于接受挑战。
以一个人尽皆知的例子来分析:管鲍之交。
先大致介绍一下管仲。
管仲,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管仲最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病逝后,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他使齐桓公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华夏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对管仲做出高度评价。在《论语·宪问篇》中,孔子是这么说的:“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野蛮人了。
管鲍之交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美谈,是因为鲍叔牙和管仲之间的友情实在是超出常人的理解,鲍叔牙对管仲的那份知遇之恩让管仲深为动容,以至于发出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而鲍叔牙跟管仲友谊的小船,按照任何普通人交朋友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早就翻了一百次了?哪里还有后面管仲协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中的首霸,建功立业,保护华夏文明这些事件呢?
鲍叔牙是用什么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来看管仲的呢?且让我们从五件事情细细道来。
1.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管仲孤儿寡母,家境贫寒,成本出得少,赚了钱总是多分一些给自己,给鲍叔牙少一些;
2.管仲帮鲍叔牙办事,总是没办成;
3.管仲曾三次出来做官,三次被国君免职;
4.管仲曾三次参加战争,三次因为战败而逃亡;
5.公子纠失败了,召忽殉了节,管仲却不肯死,宁愿被囚禁受辱。
且看常人用寻常思维模式去看管仲的这些行为,然后在此基础上可能采取的态度和行为,以及鲍叔牙不同于常人的看法和态度。
关于第1点。如果我们和朋友一起做生意,朋友出成本出的少,分钱的时候又给自己多分一些。我们肯定会认为,这样的朋友自私自利,不可交,不能交,必须远离。那,后面的故事就全部没有啦。而鲍叔牙又是如何看待管仲这种行为的呢?他说,我并不觉得管仲这是贪婪,而只是他的家里太穷了。家里穷,这是客观原因,外部原因。而贪婪,则是性格原因,内部原因。
关于第2点。朋友给我们办事总是办不成,我们一般会归结于是朋友本身能力不够,天性愚笨。然而鲍叔牙却觉得,这根本不是管仲能力的问题,而是因为时机不对。时机不对是我们不可控制的,是外界的原因。能力问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是可控的原因。
关于第3点。出来做官却被免职这事,鲍叔牙不像一般人把原因归结为管仲自身无能,他从不讥笑管仲。他说那是因为管仲没有遇上好的国君。鲍叔牙没有把管仲这件事情归结为他自身,而是外界的原因。自身的原因是可控的,而外界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的。
关于第4点。参加战争却做逃兵。鲍叔牙不像普通人找到的原因:认为管仲怯懦,是个胆小鬼。他认为原因是,管仲还有老母,不能轻易的牺牲生命。普通人找到的原因会导致他们看不起管仲,不愿意跟管仲有来往。而鲍叔牙找到的原因,反而使得他敬重管仲,认为他是个大孝子。
关于第5点。有人殉节,管仲却不肯死,宁愿被囚禁。鲍叔牙不像一般人找到的原因:认为管仲无耻。他知道管仲不介意小节,却恨不能成大功立大业,扬名于天下。这种品质,反而是好的,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
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带给一个人完全不同行事方式的典型案例。如果一个人没有好的、正确的思维方式,那么,很可能是一个凡事抱怨外界、跟他人处不好关系、看不见事物更多优点的人。这样的人,人际关系很难和谐,事业也很难成功,幸福也是奢谈。
所以,抓住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提升最重要的思维品质,我们就抓住了教育这个问题的根本、关键、 要害、核心。这样,其他的问题就都变成了小问题。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开设亲子历史课的最大根源。我们颜玉教育研究院的亲子历史课,培养孩子的高端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方式,抓住孩子学习、成长中最需要的“根”和“本”,抓住教育的核心和关键,让孩子从小就赢在真正的起跑线上。
所以,我给上亲子历史课的孩子们说,说不定,我们的孩子中以后能出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呢。孩子们大笑着说,说不定不止一个呢。因为,思维品质提升了,思维方式改变了,思维能力强大了,一切皆有可能哦!
对,我坚定不移地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切皆有可能!
这就是选窗帘这件小事儿带给我的哲学思考。可能不够深刻,但说不定对于为教育焦头烂额的家长朋友们也会有一点点启发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