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察来看,我觉得大多数人对别人的期待值都是比较高的,至少高于对自己的期待值。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期待值会有多个种类,有社会的期待、他人的期待和自我的期待。
首先,我们会面临社会大环境对这个年龄阶段的个体的期待,它会形成一个个范本体现在教育中,也体现在长辈的唠叨中。
他人的期待会更具体一些,比如父母希望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老板希望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工作,朋友希望你怎么和他相处,爱人希望你怎么看待家庭等。这些期待多多少少也会受社会期待的影响,只是程度不同。
自我的期待差异度就会比较大,有人希望自己无欲无求简单快乐就好,有人希望自己事业有成有社会地位,也有人希望自己学识渊博精神自由……但自我的期待也常常陷入纠结和摇摆,受制于社会期待和他人期待,不断的压缩这个空间,甚至很可能没有。
那就会有一个问题,如果这三个期待差异非常大怎么办?占比有很大的倾斜怎么办?自然就会有难受和失落出现,也就是所谓的戴着面具生活,这种情况很常见。
以上都是从「我」的角度来出发,那如果换个角度呢?对别人来说,我们也会成为对别人的期待者。
我们对父母有什么样的期待?希望父母怎么对我们,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或者帮助;我们对朋友有什么样的期待?希望和朋友以怎么样的方式来相处;对爱人、对同事、对工作环境等等,自然不必多说,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
但是,有没有一个瞬间,你会发现,即使所有的期待实现,你也会不知所措,甚至会想,怎么感觉还没有以前好呢?
我们常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在相处中,常常反着来,我所不欲的,你不能施于我,但你所不欲的,我可以施于你。
想一想,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呢?
每个子女的成长都会经历一个叛逆期,会在某一个时间段,总觉得自己身上的所有坏毛病都来源于原生家庭,会责怪很多人,会和家人很疏离。
我之前一直不理解这个过程,后来看书发现,原来这是成长的必然。每个人都有一个建立自我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最重要的一个坎就是敢于打破权威,而父母就是自己的第一个权威。
但到了某一个阶段后,当自己努力了很多也挣扎了很多依然无法改变自己身上的一些臭毛病时,才发现,原来父母也努力了只是无法改变而已。会在心底更加理解他们,更加接纳这份不完美。
亲情中的期待可以慢慢相互理解,爱情中的期待要理解起来却是更难。
之前看一个电视剧,有这样一段台词:“这天下,没有谁是谁的靠山,最好不要去指望别人,指望得多,难免会失望,失望越大,就生怨怼,怨怼一生,仇恨就起,这日子就难过了。”当时觉得太凉薄,细想凉薄的不是话,而是这份心境。
在当下,快速的社交,让身处城市中的人们很难慢下来,心里在想什么、要什么,都加速显化。我们对改变自己这个事情不是很愿意承担了,而互联网的各种产品也给了人转移注意力的出口,今天我和你吵架了我不开心我就去玩会游戏,或者去刷会小视频,再或者我可以在网上指点江山评论下他人。
培养感情成了一件很浪费时间的事情,很多人会觉得,我与其把时间放在这儿跟你耗,不如去想怎么搞钱,怎么让自己早点财务自由。时代放大了我们每个人的虚妄,很多「关系」不是为了修炼,不是为了相互成就,而是为了我自己爽就行,至于你开不开心,我也管不了。
之前看过一段话觉得说得很好:“通过这种剧烈的抓不住的不受控的不确定的情景,看见了自己所长所短,并开始学习如何爱自己和爱别人。情感会让你更好的确定你自己,没有胜负,自己才是对手。”
征服一座山,先征服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