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
第二章 意象
一、意象学说概述
(一)孕育:上古—曹魏
2.“意象”概念和意象学说的产生
其三,《易·系辞》关于“观物取象”的论述,启示了审美意象的源泉,对古代艺术创造和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系辞下》第二章说:
古者,庖犠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审美意象本来是主客相融、心物交感的产物。无论是主观的诗人或客观的画家,其审美意象都来自直接或间接的生活体验。《易·系辞》所揭示的这一规律,经过文学艺术发展史的认证,已成为古典美学的共识,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文和其他艺术创作的优良传统。《文心雕龙·物色》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元遗山《论诗》绝句有云:“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南朝刘宋大画家宗炳《画山水叙》认为,画家“身所盘桓,目所绸缪”“澄怀味象”“应目会心”,才能“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进而使人对作品“应会感神,神超理得”。他认为,画家身临目睹,并排除杂念,以审美之心去体味对象,心物交感,才能画出生动传神的作品,欣赏者也才能融入作品境界,悟出超越具体物象的神理。〔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4-15.〕唐代画家张璪倡导“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49-250.〕,都足以见出《易·系辞》“观物取象”论的辉光。
注释:
一、象的定义:
〈系辞传〉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啧,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注意:这里的象是由儒家定义的,推测儒家定象(数)是为了与占.筮家及阴阳家分庭抗礼。
二、彖象
《周易》卦有卦辞、爻有爻辞,称为系辞,所以说圣人系辞以见吉凶。儒家释卦辞,名为〈彖传〉,那就是经中的“彖曰”;释卦的象,则名为〈象传〉,在经中名为“象曰”。儒家释爻辞,名为爻辞传,在经中亦名为“象曰”。为了分别二者,后人即将说卦象者名为“大象”,说爻象者名为“小象”。
〈彖传〉说卦,但难免牵涉到爻;〈象传〉说爻,亦难免牵涉到卦,尤其是说小象时,更容易牵涉到大象,所以很难将二者分开来说。
三、卦象
综合来说,卦象可分为三种:
一、大象,这即是八卦自然之象,即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
二、本象,这即是八卦象物之象,物有其本,本有其象,这即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者: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至于近取诸身的本象则为: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三、广象,这即是〈说卦传〉中除上述者外所说的诸象,包括前引的逸象。这些象基本上都由大象及本象引申而来,所以称之为广。
四、《易·系辞》“观物取象与卦象
首先,易象是儒家解释易的一种易,它并不完全等同于周易。
卦象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一般人们用的最为普遍的是广象。但从“观物取象”的字面意思来看,“观物”的广度尚不及广象,这是要注意的。
以本文浅解,大致可以看成“观物取象”是取卦象的一种方法。它也不是什么论断,而是为研究易而取象作卦的一种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