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遇到的问题
每天早上起床都磨磨蹭蹭的,穿衣服慢,刷牙慢,干什么都慢,让人着急
什么事都不着急,明明急着出门,他却拿着鞋左看右看,你拿过来想替他穿,结果他还不乐意
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慢”是他们本来的节奏,家长不要用自己的标准给孩子贴上磨蹭的标签。
磨蹭的标签𣎴要随便贴
“慢”其实是孩子生活中的主节奏,磨蹭也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他探索世界、体验世界的方式。只有当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感受时间,感受按时做事情的规律,他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所以,家长不要用自己的标淮给孩子贴磨蹭的标签,要有足够的耐心以正确的方式面对孩子的磨蹭。尊重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在一次次磨蹭的过程中掌握熟练的技能。
解决方案
预留出时间
家长眼中的那些孩子的磨蹭行为,其实是他探索世界、体验世界的方式。
比如洗脸,对大人来讲习以为常,但对孩子来说洗脸是一个有趣的认知过程。孩子洗脸的时候在体会水的流动,水流过手指的感觉,感受香皂泡沫在手上滑滑的感觉,孩子其实是在用他的方式认识世界。这时候,家长应该尊重、理解孩子,给他一点时间或者和他一起感受,满足孩子的感官需要。
如果担心孩子的磨蹭会造成时间紧张,那可以多留一些时间。比如早晨起床,如果打算8点前离开家门,那可以提前1小时叫醒孩子。还可以用倒计时游戏,给孩子一个心理缓冲,比如在出门前的 15分钟里,每隔5分钟提醒一次,给孩子适当的提示。
帮孩子建立时间观念
1.日常对话中加入时间元素。在与孩子的日常对话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加入时间要素。比如,把“快点儿起床啦”换成“7点半了,该起床啦”。把“快点儿收玩具,我们要出门了”,换成 “10 点要出门,我们要提前收拾好玩具”。当孩子认识数学后,可以指着钟表告诉他 “等长针指到数字6的时候就要去洗澡”;也可以准备一个沙漏,跟孩子约定 “沙漏漏完,我们就要睡觉
喽”,通过沙漏让孩子更直观地感知时间的流逝。
2.建立日常惯例,增强孩子对时间的掌控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日常惯例表,帮孩子明确做完一件事后接着要做什么。比如,针对孩子晚上不能准时睡觉的问题,可以用睡前流程图来解决。
第一步,和孩子一起说一说睡前要做哪些事,留下最重要的三项,比如洗澡、刷牙、读书;
第二步,把孩子要做的事情画下来或者拍成照片,按商定好的顺序贴好,孩子完成一项就在下面贴张小贴画。这样即使大人不催促,孩子也可以看着图片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
3.让孩子学会承担行为后果。适当地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也很重要。
比如,约定好8点半上床读书,9点准时关灯睡觉,如果因为孩子洗漱太慢,导致错过读书时间,那就要让孩子承担相应的后果。家长可以这样说:“你看,短针已经指到9了,现在是关灯睡觉的时间,不能读故事了,明天你早点儿刷牙洗脸,我们就可以多讲几个故事。”孩子一开始可能会哭闹,家长可以接纳他的情绪,但是不能妥协。
这些坑不要踩
过度唠叨、催促
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磨蹭就会着急,开始不断地唠叨、催促“你能不能快点”“你怎么这么磨蹭”。家长的这种做法只会给孩子增加压力,时间长了,孩子做事的标准将不再是“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而是“妈妈有没有催”。孩子有他自己的做事节奏,在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上,不要总是以大人的节奏去要求孩子,给他一些慢慢成长的空间。
家长包办、代劳
有些家长因为看不惯孩子做事慢吞吞,图一时方便就自己替孩子做。比如,嫌孩子洗脸耽误时间,家长就帮孩子洗,嫌孩子穿衣服时间太长,家长就帮孩子穿。这样做实际上剩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影响了孩子的独立性发展。
可以马上做的三件事
和孩子做一个日常惯例表,可以是睡觉惯例,也可以是早起惯例。
拿一个钟表,帮助孩子认识上面的数字和长短针。
晚上睡觉前,要提前告知孩子。比如,告诉他:“再过10分钟,长针指到10 的时候,我们就要去洗澡准备睡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