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岛小记》郭红 著
这是一本放在床头随时拿起随时放下就能读下去的书籍,是作者一家因为口罩原因滞留美国长岛八个月写下的生活随感。
作者郭红女士是一位哲学硕士,透过这本书丝毫没有觉察到她是一位研究哲学的学者,而是一位认真观察、经历平凡普通生活的智者,勤劳善良、关爱儿女的家庭主妇。
读完此书,就好像跟着作者一家一起在长岛生活了八个月。因为口罩原因居家,当所有的家务做完,儿女也都已长大,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照顾孩子,作者就把大把的闲暇时间交给天空、大地、自家花园的兔子松鼠小獾等可爱的小动物们,把自己尽情的放逐在大自然中,与它们对话,跟它们成为朋友。
透过本书五十多篇生活随笔,我看到了一颗有趣聪慧、深邃纯净的灵魂。
比如饭后作者坐在自家花园里,边喝咖啡,边观察后院的小可爱们,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笔下描述的那些小动物们,用词准确,活灵活现,那些小可爱们犹如浮现眼前。
比如作者盘腿坐在花园里,只做一件事,抬头仰望天空。笔下的长岛天空是那么变幻多姿,美轮美奂。读着读着,觉察到我日日生活的家乡的天空好像也有她笔下描述的美丽景象。可是我却不能描述。
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这样写作:骑马出去跑一圈,一两个钟头之后回来,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记下来。莫泊桑按照这个办法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有一年之久,终于写出了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点心》。
写作需要持久的观察力,或许我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去用心观察。
比如,做家务时,作者沉醉于窗外的天空,大树、小鸟。把平凡普通的刷洗工作,刷出了诗和远方。
读此书,觉得作者就好像自己闲暇之余一起逛街的朋友、大姐,很亲切。
书中有很多充满生活哲理的句子:
人这漫长的一生,要在理性与冲动、激情与麻木中间不停地转换和往复,真是不容易,所以要一直勇敢下去,当然那是明天的事了。
做饭不是一项卑微、机械的工作,而是一件未经充分赞美的,对于生命来说最重大的事情。
每一个能够与自然交流的日子,都值得被深深地祝福。
……
平凡普通琐碎庸常的每一个日子,都藏着小小的糖果,关键是看你有没有一颗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细碎美好的心灵。
活得最有意义的人,不是寿命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觉知!觉知!
——写于2023年5月17日周三,下午6点50,学校。
2《在岁月中远行》俞敏洪 著
俞敏洪老师是我在抖音平台上第一个圈粉的明星。网友们戏称他老头儿,虽已60岁了,但看上去40岁左右。在东方甄选看世界里俞老师把年轻的主播们一个个练费拉爆。特别喜欢他,风趣幽默,知识渊博,体能超好。网友戏称钢俞,哈哈。。。。。。
最喜欢俞老师对谈知名作家和荐书的视频。
刷完了俞老师的所有短视频,入手了几本书,《在岁月中远行》、《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是其中的两本。《在岁月中远行》是俞老师的生活随笔,有关阅读和行走中点点滴滴的记录和感悟。
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在岁月中远行》是俞老师的旅行游记,把所到之处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记录下来。印象最深刻的是俞老师的西班牙之行,飞往西班牙的飞机上还在阅读有关西班牙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的书籍,在做功课,以便更深入的了解西班牙这个国家。
俞老师是孩子们的好爸爸,比如去往埃及、意大利、希腊等世界文明发源地,一路上都在给孩子讲解历史。为了给孩子做榜样,还会留下大量文字,每到一个地方,他竟然能写两万到五万字左右的旅行笔记。
第二辑《让岁月开出拈花微笑》。
读这本书最先看的是这一辑。俞老师讲述自己的家乡,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最爱的老妈妈。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思想封闭的年代,一个农村妇女竟毅然决然的支持儿子连考三次大学,那个年代有这种觉悟的女人应该是凤毛麟角。最后俞老师成功考入北京大学。
俞老师在老妈妈的追悼会上说:“父亲去世时,我的生命塌陷了一半;现在妈妈离开,我生命的另一半也塌陷了。不管我们多大、多老、失去父母,我们都是孤儿,从此只能在世界上孤独的流浪。”
读到这里,眼泪顺着眼角止不住的往下流,还没有经历过失去骨肉双亲的感受,没有了父母就是孤儿,孤儿该是多么孤单、孤独啊!
同时告诉自己趁父母健在,要好好陪伴他们,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好好把握还能做孩子的时光。
第三辑《用阅读抵抗孤单》。
俞老师在北大上学时因患肺结核住院治疗一年,即便是生病的日子,俞老师仍然没有放弃学习,读了两三百本书籍。
后来创办新东方,新东方遇到困境,俞老师被董事会劝退出局,觉得他不再具备领导新东方的能力。这时候俞老师不仅没有因不能再领导新东方而懊丧、对同事生恨,反而利用闲暇时间阅读大量有关法律、经济、股市,债权、公司上市等方面的书籍。
昨天看到俞老师结束 “东方甄选看世界甘肃行”回到北京办公室拍的短视频,办公室里摆满了一摞摞书籍,办公桌上、茶几上、沙发上、地上哪儿哪儿都是。
这就是俞敏洪,我们这个时代著名的企业家,永远都坚持学习,而坚持学习的最好途径是阅读。
用阅读抵抗孤单。
走过平湖秋月,看过日出山河,低头读书,昂首行走,这两件事都能给我们在不确定中不断带来人生的辽阔。
希望如俞老师所说,我们都永远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诚恳的面对自己,大度的面对困苦和艰难,时常阅读,时常行走山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3《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俞敏洪 著
本书讲述了俞敏洪创办新东方的历程,其间有些涉及公司运营、上市等有关企业运作发展方面的专业内容,我看不懂。但是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有大格局,眼界开阔,心胸宽广,充满悲悯包容之心,永不放弃学习的俞敏洪。
当新东方发展到一定规模,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时,有一家竞争对手心怀嫉妒怨恨竟然砍伤新东方员工。后来这家竞争机构因各方面原因实在经营不下去,机构招聘的老师都跑路甩课,那些交过学费的学生就遭殃了。俞老师不计前嫌,本着为学生负责的原则和该机构的创办人坐下来和平商谈,愿意从新东方的财务支出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给竞争对手的上课老师加工资,让他们回来把课上完。
心中永远是学生,要为学生负责,这就是作为一个培训机构创办人要永远树立的原则和底线。这就是俞敏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新东方发展过程中遇到困境,董事会开会决议俞老师不再具备领导管理新东方的能力。从董事会的领导岗位退出之后。俞老师不仅没有懊丧、对同事新生怨恨,反而利用闲暇时间读法律、公司上市、股票操作等相关书籍,为日后新东方的成功上市积蓄力量。
这就是一个成功企业家的大格局,永远不会把个人利益权位放在第一位,企业的良好长效稳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俞老师在序言里说:这本书适合教育行业的创业者。因为教育行业的创业者一定会遇到很多跟新东方同样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写这本书的读者远不止教育行业的创业者。
作为一名体制内的教师,跟创业毫无关联,读此书我看到了一个大写的俞敏洪。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的题目和内容不相符,也许俞老师当时正经历那些事情时很崩溃,回过头来再回首往事写下来时,那种崩溃其实已杳无踪影,更多的是带着一种平和平静理性的心态去回顾反思陈述过往的历程。
或许俞老师也是听了编辑的建议,为该书起这样一个题目,目的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吧!
4《池上日记》蒋勋 著
本书是蒋勋先生14年秋天在台湾的池上驻村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
读先生的这本书,佩索阿的诗句:“幸福的人,是他从微小的事物中汲取到快乐,他无法拒绝这每一天的馈赠!”总是萦绕我心间。
先生是无比幸福的人。
先生记录池上的一茶一饭,一花一草,清晨日出,黄昏落日,稻田生长收割,农民日常作息,闲暇时间和他们的攀谈,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深刻领悟贯穿其间。读先生的书,一如既往,只想找出一支好用的黑色水笔,拿出笔记本,把那些质朴精美的句子一笔一划抄下来:
池上新收的稻米,浸泡一夜,开大火煮沸,立刻关火焖,清晨就有一屋子米粥的香气。那碗粥,带着季节所有的芬芳,日光、雨露、土地、云和风,都在粥里;那碗粥,让生活美好而富足。
大红灯笼,红通通的,一种喜庆的圆满,年节岁月的祈愿祝福,都在这一片单纯的红色中,让人觉得有福,可以低头合十,在神明前说出心里的愿望。
新开的油菜花好看,吃起来也香甜清新,仿佛把春天含在口里,水嫩芳甘,舍不得咬,什么佐料都不加,配清粥,像小小村落里无事悠闲的平常岁月。
四季这样轮替,万物并育。天地真的无私,天地也不仁,不会为任何生命惊叫流连。
。。。。。。
5《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著
继余华的《活着》后,本书是我阅读的余华的第二本小说。记得读《活着》时中途不忍放下,几乎一气读完。第一次领教余华的语言简洁迅猛,一针见血,读来酣畅淋漓。
董卿在《朗读者》的开场白里这样介绍余华的文字:他的文字里透着力度,就像是一把泛着银光的手术刀。
要知道余华初学写作时不会分行,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找来一本杂志,比猫画虎自学。未接受任何写作学习课程的余华竟写出了好几本不仅在国内畅销,更是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名扬国外的小说。除了天赋以外,这其中的努力艰辛可想而知。
可是这本《在细雨中呼喊》读得很慢,读读停停。小说以孙光林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及父母祖辈的点点滴滴生活琐事。
任何一位读者都是在用自己的经历阅读文学作品。我想之所以读得慢,是因为小说里孙光林的童年离我的童年太遥远,讲述的很多事情感觉不可思议,荒谬可笑。
有人说余华的小说有开胃功能,我想也许是因为即便是很普通的内容,即便我心里明明不喜欢这样的故事情节,但还是心心念念,不时拿起,专心读下去。也许这就是作家余华厉害的地方。
余华说:阅读最终为了什么?最终为了丰富自己,变化自己,而不是为了让自己原地踏步,始终如此,没有变化。
我不知道自己改变了没有,这个暑假把自己完全交付给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接送陪伴孩子,想起莫泊桑《项链》里的玛蒂尔德,除了深深的鞠躬致敬,无他。
安顿好孩子,家务都干完,一个人安静的坐下来读书写摘记。六便士重要,月亮也无比重要。
最后想说:
向平凡的日常和绵延的岁月致敬!
向玛蒂尔德女士致敬!
向余华老师和俞敏洪老师致敬!
向曹雪芹老先生致敬!
向伟大的文学作品致敬!
用阅读提升自我,用写作对抗虚无,在文字的世界里遇见一个好的自己!
——写于2023年8月16日,周二,夜10点,家。
![](https://img.haomeiwen.com/i5948291/5444f088f18b4c3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