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始见于《汉书·平帝纪》,古代中药类的书籍多称本草,《说文》中说:“药,治病草也。”
重阳节为九月初九,是“踏秋”“晒秋节”,同三月初三“踏春”对应。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祭祀和自然崇拜。这一天家族倾室而出,佩带茱萸囊,一起登高“避灾”。茱萸因杀虫消毒驱寒祛风功效,已然成为重阳节的标配。
时至今日,我们只知道王维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里重阳和茱萸的关系,但不见“遍插茱萸”的身影。特别是因九九谐音“久久”,被定为“老人节”以来,这一天更多是表达关爱老人孝敬长辈的日子,而茱萸无人问津。
“本草”是“草药”的另一种说法,草药像茱萸这样被历史遗忘淡化的比比皆是。有人因此慨叹伤感,将其视为中医药的悲哀,实则不尽然。
中国的古代“本草”典籍大约每隔几百年会将之前相关的著书立说统一整理汇总,至明朝的李时珍更是荟萃众说,著《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本草纲目》如同一座“本草博物馆”,全景不厌其详地“展示”了古代药学全貌,同时,李时珍立言破惑,考订谬误,删繁补阙,而不是毫无原则地汇总接续。这正是李时珍伟大贡献之所在!只是《本草纲目》之后到今天,尚无人针对近400余年的时代变迁,重新对这座“本草博物馆”充实修订,立言破惑而已。按历史发展规律这一天即将到来,无需慨叹悲哀。
我们已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时代,中医本草的回归之“道”,既要尊重历史,又须立足现代,而不是盲目复古和脱离现实。
在此,李时珍通过《本草纲目》传达的思想和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