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新一期的樊登读书会讲的是《知识大迁移》,樊老师说这是治疗愚昧的一本好书,书中讲了很多让人笑到爆的小故事,在此分享一例:
1995年4月19日,一个名叫惠勒的贼在光天化日之下,持枪抢劫了匹兹堡的两家银行。由于他没戴任何面具,警察在调出监控之后,没过多久就找上了惠勒的门,并将其成功抓捕。
惠勒在被抓时仍然一脸困惑:“你们怎么找到我的?我明明在脸上抹了隐形液啊!”
警察被他气乐了:“什么隐形液?”
惠勒一脸认真:“柠檬汁啊!”
这就是犯罪史上最笨的贼之一——惠勒,他没有妄想症,也没吸毒。后来根据负责本案的警官调查,惠勒得知柠檬汁在纸上写字之后可以隐形,于是他想,把柠檬汁抹在脸上一样可以达到让摄像头拍不到的“隐形效果”。
这个笨到如此境地的贼成功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的注意,他和他的研究生贾斯汀·克鲁格做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缺陷。实验结果肯定了邓宁教授的猜测,比如让自己的本科生估分,成绩越差的学生给自己估的分越高。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司机身上——那些车技很差的司机普遍认为自己是好司机。这种认识不到自己无知的现象被命名为“邓宁-克鲁格效应”,简称“达克效应”。
人们可能会惊讶,哪有这么蠢的人?但两位学者在1999年的论文中说得很明白:想寻找一个达克式的无知者,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照镜子。樊登老师也说了:我们只有拥有相当的智力,才能知道我们有多蠢。
看过一本书,名字记不起来了,记得把人的认知水平分为四种,分别如下:
1.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
2.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开始空杯心态,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
3.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
4.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认知的最高境界。
原来没有多么的在意,听完这本书后,又想起这个事了。
我们一直讲成长,包括做生涯规划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成长。而成长,更多的是基于自身认知水平的提升。比如,我们对一个没有生涯意识的学生讲:你要做自己!估计这孩子听了会很懵:我不就是我自己吗?所以,清华大学金蕾莅老师说,生涯教育需要先行唤醒教育对象的生涯意识。其实,所谓的唤醒,就是把孩子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切换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当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探索、去学习,而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时候,这就是一个人认知世界的黑洞,就意识不到还有这样的缺陷存在,这是最可怕的。
6月份去西安参加一个企业内部的培训,我自我介绍说我学了生涯规划,一起学习的同行对我的反应很平淡,都没有人好奇地问我生涯规划是做什么的,我自己都有点黯然,直到培训中有一天,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是每个组用一种思路解决几个大家提出的工作中的难题,我们这一组分到了10个,但是大家都想不出用一种思路去解决这10个问题,就只能挑出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解决掉以完成作业。鉴于大家前日的平淡反应,我也没有那么自信了,但还是和老师沟通了一下,说我有一个思路,看对解决这10个问题有没有借鉴,老师给了我10分钟。我没用投影,就用学过的生涯知识,一边讲一边画,最后把这10个问题都归到了一个较大的底层逻辑关系里,10分钟到了,我也刚好讲完,这次大家给了我掌声,课后找我交流的同行也多了。事后,我也做过反思,大家的这种反应也很正常,如果大家习惯了按部就班,有多少人想过要规划生涯,同时呢,大家对生涯规划的理解还处在自己的理解当中。
做过一例咨询,来访者想要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而当我开始请她聊一些过往经历的时候,她跟我讲:我觉得你偏题了,我要的是未来的职业规划,你怎么跟我聊过去,这不是心理咨询么?于是,我又跟来访者解释了一下生涯咨询与卜卦抽签的区别。
再聊一件《知识大迁移》这本书中的一个故事:美国有个组织做了一次网络投票活动,投票的内容是要不要在美国的所有国境线上全部修一道墙,参与的投票者在投票之前要回答几个常识性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是人类杀了三角龙吗?”,结果发现,凡是选了“是人类杀了三角龙”的投票者,都投票同意修墙。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那些不知道乌克兰在哪的人,竟然大都同意美国对乌克兰发动战争。可见,平日里我们见到的那些网络投票是多么地不靠谱,而通过这么不靠谱的方式选出来的结果又能靠谱到那里呢。
末了,要提醒一下下,不要觉得这都是别人的笑话,无关乎我们自己,给各位亲分享一组数据:
从这张图中看,95%的人都处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认知状态,处在“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也仅有4%,谁能保证自己不在这个95%的区域内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