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喜欢写作者众,坚持写作者寥寥。有人说时间长,灵感枯竭,没有思路,缺乏灵感,也有人说,工作、生活繁忙,压力巨大,没有时间。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写作的好处,但实践起来却力不从心,那么如何克服这个困难呢?
首先加入一个志同道合的共同体。有了想改变的想法即是改变、朝向进步的开始。初始阶段需要更多外力的影响,而加入共同体是可行且有效的选择,大家有着共同的兴趣、共同的愿景、共通的理念,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温暖是很重要。其中有导师引领,有榜样学习,有同伴互助,更容易从中汲取了坚持前行的力量。
其次是行为强化,形成习惯,做长期主义者。2022面12月22日,罗振宇成功兑现了十年前的约定:连续十年每天早晨发布“罗胖60秒”。一分钟朗读二百多字的内容,并不难。但十年时间,不管身处何地,不管心情好坏,不管身体状况,不少一秒不多一秒,雷打不动发布,这就很难了。罗振宇是如何做到的?他说:“一个人如果罕见地坚持了一件事情,也许不是意志的胜利,那只是习惯的支撑。习惯,帮我们把目标溶解掉,把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是的,习惯,就像我们每天吃饭一样,没有人说你坚持十年吃饭,因为那是身体的需要,也是习惯成自然。每天晚上8点到10点之间写,有想法、有感触就多写一点,有时候忽然有了想法顾不上写,就先在“锤子便签”或者简书记个思路,抽空再充实、完善。有时实在太晚,就读上一段喜欢的书中的内容转化成文字日更,或者利用素材库中存的内容日更,目的是退而求其次,虽然暂时无法保证质量,但至少强化“更文”这个行为。时间长了,它就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走长路的人可以歇歇,但不要放弃。
前两点更多是通过施加外力来施加影响,其实更重要的是唤醒内驱力,明了写作对于自己的意义。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无论目标指向的是理想,还是现实的功利,都无可厚非。其实,想法是气态,语言是液态,文字是固态,把无形的、碎片的想法,梳理、编织、呈现,写作附带的成就感、意义感、愉悦感,会超越物质,抵抗惰性与拖延。这点想通了,其他水到渠成。
对生活保持热爱,保持好奇,见识更广阔时间与空间。看的多了,想的多了,就会有表达、写作的愿望,催生写作灵感,滋养写作,形成良性循环。
写作变成乐事,坚持还会难吗?
网友评论